来源:纵横天下 2021-09-08 11:19:00
作者:张云
就在一天前仍一直表示会参选自民党总裁的日本首相菅义伟,9月3日突然表示为了专心抗击疫情而放弃参选,震惊日本政坛。
各种评论都聚焦于菅义伟的支持率在8月跌至三成,今年以来的几次议员补选失利,东京都议会选举成绩不佳,以及近期菅义伟鼎力支持的横滨市长候选人落选等;菅义伟已步入危险水域。
当地时间9月3日,日本东京,日本首相菅义伟参加自民党会议,表示将不参加在本月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
这些都有道理,但如果看政党支持率的话,自民党一直遥遥领先其他政党。日本放送协会(NHK)8月的政党支持率调查显示,自民党支持率高达33.4%,远高于第二位的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的6.4%。换句话说,自民党在今年大选中胜出,可以说是没有悬念的;按理说自民党高层也都支持菅义伟参选,他没有辞职的必要。
据说年轻的国会议员,特别是环境部长小泉进次郎却以这样下去大选无法竞争为由,要求菅义伟退出选举。这种相互矛盾的情况,说明“自民党一党独大”背后的日本政坛虚实,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
2009年,当时日本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获得大胜成为执政党,这也是日本战后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政权更替,结束了自民党独大的局面。然而,民主党执政的三年多里换了三任首相,无论内政还是外交都备受批评。
2012年12月16日大选,民主党议席从选举前的230席骤减至57席,安倍晋三带领的自民党大获全胜,自民党议席从118席激增至294席。自民党重新夺回政权,安倍第二次执政,开始了长达近八年的超长期执政。
2013年至2020年,安倍一直担任自民党总裁,与此相对照的是在野党分分合合,呈现出一派乱象。例如民主党选举失利加剧党内对立,小泽一郎的团队离开民主党建立了国民生活第一党;民主党后来又更名为民进党,2017年一度想要和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成立的希望之党合并,合并失败后,民进党更名为立宪民主党。
其他各种小党、新党,会派更是林林总总令人迷惑。日本政治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自民党一党独大的局面。按照这个逻辑,一直担任安倍政权内阁秘书长的菅义伟,在2020年9月接棒出任自民党总裁和首相,不应该会有政权丢失的危险,但这又如何解释上述自民党内部那么多担心选举的声音呢?笔者认为,自民党表面上极强背后存在隐含的弱势,带着没有那么强势所带来的危机感。
以2017年大选为例,尽管自民党和公明党的联合获得大胜,也是在野党获得议席最少的一次,但表面虚弱的在野党惨败背后的情况很复杂。事实上,在那次选举中,立宪民主党议席从选举前的15席增加到55席,成为第一大在野党。在那以后,该党的党代表一直是枝野幸男,改变了原民主党领导人权威不足的状况。
日本采取的是小选举区直接选议员,以及比例选区选举政党的两种选举制度结合的方式。从小选举区来看的确是自民党大胜,在野党惨败,但从比例代表选举来看,情况就不同了。
2017年大选,立宪民主党的比例选举代表获得1108万票,得票率19.88%,希望之党为17.36%,两者相加接近37%,超过自民党在比例代表选举的33%得票率。所有在野党的比例代表选举总得票率为54%,超过了执政党联盟的自民党和公明党得票率。
在野党的失败在于他们不团结,在小选举区推举候选人时出现竞争,造成在野党候选人得票分散,结果让自民党获得全胜。换句话说,自民党的独大,并不完全出于日本选民的全力拥戴,而是一定程度上在野党不够团结,选民缺乏选项的“被动胜利”。
正因为这种“被动胜利”,让自民党内特别是年轻议员存在可能落选的恐惧心理。过去四年里,在野党已经在补短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在野党之间的协调合作,立宪民主党和日本共产党之间的协调有不少进展。在野党几次补选的成功,与他们之间的合作不无关系。
从根本上来说,日本选民也担忧自民党的独大局面,希望有一个可以和自民党竞争的在野党出现,增加日本政治的活力和平衡感。
因此,表面上看自民党独大,但是否会长期持续,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关键在于日本在野党力量,特别是中道偏左的力量能否成长壮大起来。
作者是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来源:纵横天下 2021-09-08 11:19:00
作者:张云
就在一天前仍一直表示会参选自民党总裁的日本首相菅义伟,9月3日突然表示为了专心抗击疫情而放弃参选,震惊日本政坛。
各种评论都聚焦于菅义伟的支持率在8月跌至三成,今年以来的几次议员补选失利,东京都议会选举成绩不佳,以及近期菅义伟鼎力支持的横滨市长候选人落选等;菅义伟已步入危险水域。
当地时间9月3日,日本东京,日本首相菅义伟参加自民党会议,表示将不参加在本月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
这些都有道理,但如果看政党支持率的话,自民党一直遥遥领先其他政党。日本放送协会(NHK)8月的政党支持率调查显示,自民党支持率高达33.4%,远高于第二位的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的6.4%。换句话说,自民党在今年大选中胜出,可以说是没有悬念的;按理说自民党高层也都支持菅义伟参选,他没有辞职的必要。
据说年轻的国会议员,特别是环境部长小泉进次郎却以这样下去大选无法竞争为由,要求菅义伟退出选举。这种相互矛盾的情况,说明“自民党一党独大”背后的日本政坛虚实,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
2009年,当时日本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获得大胜成为执政党,这也是日本战后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政权更替,结束了自民党独大的局面。然而,民主党执政的三年多里换了三任首相,无论内政还是外交都备受批评。
2012年12月16日大选,民主党议席从选举前的230席骤减至57席,安倍晋三带领的自民党大获全胜,自民党议席从118席激增至294席。自民党重新夺回政权,安倍第二次执政,开始了长达近八年的超长期执政。
2013年至2020年,安倍一直担任自民党总裁,与此相对照的是在野党分分合合,呈现出一派乱象。例如民主党选举失利加剧党内对立,小泽一郎的团队离开民主党建立了国民生活第一党;民主党后来又更名为民进党,2017年一度想要和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成立的希望之党合并,合并失败后,民进党更名为立宪民主党。
其他各种小党、新党,会派更是林林总总令人迷惑。日本政治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自民党一党独大的局面。按照这个逻辑,一直担任安倍政权内阁秘书长的菅义伟,在2020年9月接棒出任自民党总裁和首相,不应该会有政权丢失的危险,但这又如何解释上述自民党内部那么多担心选举的声音呢?笔者认为,自民党表面上极强背后存在隐含的弱势,带着没有那么强势所带来的危机感。
以2017年大选为例,尽管自民党和公明党的联合获得大胜,也是在野党获得议席最少的一次,但表面虚弱的在野党惨败背后的情况很复杂。事实上,在那次选举中,立宪民主党议席从选举前的15席增加到55席,成为第一大在野党。在那以后,该党的党代表一直是枝野幸男,改变了原民主党领导人权威不足的状况。
日本采取的是小选举区直接选议员,以及比例选区选举政党的两种选举制度结合的方式。从小选举区来看的确是自民党大胜,在野党惨败,但从比例代表选举来看,情况就不同了。
2017年大选,立宪民主党的比例选举代表获得1108万票,得票率19.88%,希望之党为17.36%,两者相加接近37%,超过自民党在比例代表选举的33%得票率。所有在野党的比例代表选举总得票率为54%,超过了执政党联盟的自民党和公明党得票率。
在野党的失败在于他们不团结,在小选举区推举候选人时出现竞争,造成在野党候选人得票分散,结果让自民党获得全胜。换句话说,自民党的独大,并不完全出于日本选民的全力拥戴,而是一定程度上在野党不够团结,选民缺乏选项的“被动胜利”。
正因为这种“被动胜利”,让自民党内特别是年轻议员存在可能落选的恐惧心理。过去四年里,在野党已经在补短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在野党之间的协调合作,立宪民主党和日本共产党之间的协调有不少进展。在野党几次补选的成功,与他们之间的合作不无关系。
从根本上来说,日本选民也担忧自民党的独大局面,希望有一个可以和自民党竞争的在野党出现,增加日本政治的活力和平衡感。
因此,表面上看自民党独大,但是否会长期持续,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关键在于日本在野党力量,特别是中道偏左的力量能否成长壮大起来。
作者是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