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王缉思:中美关系中的“身份政治”

关键词: 美国 中美关系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21-01-19 11:09:29

王缉思:中美关系中的“身份政治”

作者:王缉思

身份政治在中美关系中的特殊之处,还在于美国有550万的华裔人口,其中200万左右出生在中国。此外,现在中国大陆在美国的留学生接近40万人。他们的文化归属、政治忠诚,将成为中美关系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对于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持续滑坡,研究者提出了各种解释,其中最流行的有两种。第一种聚焦于两国之间的权力竞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等著述里,反复强调中美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零和博弈。中国研究者关于中美关系的著述,同样十分重视两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将中美关系比喻为“老大与老二之争”,或者“一山不容二虎”,是相当普遍的看法。

  第二种聚焦于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上越来越严重的分歧。特朗普政府与美方观察者对近年来中国政治的发展方向极为不满,以至于有人幻想将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割裂开来。中方则强调美国“亡我之心不死”,加强对美国的斗争性和意识形态工作,坚定地维护共产党的领导。

2020年5月31日,美国加州洛杉矶,华人居民众多的奇诺岗举行示威活动.jpg

2020年5月31日,美国加州洛杉矶,华人居民众多的奇诺岗举行示威活动

  两种解释都十分简明,且可以相互补充。但我发现,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美矛盾的上升,很难完全用实力竞争和意识形态冲突来解释。面对病毒的严峻挑战,中美非但没有加强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反而围绕病毒的起源和两国的不同处理方式,展开“叙事之战”。中国人普遍认为,集体安全高于个人权利。特别是在公共卫生危机暴发时,人们愿意接受政府实施的旅行禁令和公共监控。中国媒体谴责美国政府为了经济利益而罔顾人民的生命安全。很多美国人则质疑戴口罩和“社交距离”的必要性,认为这会侵犯个人自由。在是否应该为了控制疫情而牺牲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问题上,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态度差别也很大。这些社会传统和文化上的差异,很快上升为政治分歧。

  于是,我从文化差异想到了观察中美关系的另一个视角——“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身份政治是指人们结成某种排他性的社会政治阵线,以推动某个特定群体的关切、诉求和权益,而这些特定群体通常是以“身份”或“认同”来划分的,如种族、民族、性别、性取向、年龄、阶级、宗教、语言、文化等等。身份政治一般旨在为边缘群体争取更大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

  身份政治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美国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运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之后,美国社会的不平等沿着族群和新老移民的界限而深化,诿过于外的民粹民族主义情绪愈发激烈。一些政治势力企图通过抹黑中国获得国内政治支持。中美关系遭到破坏,同美国国内身份政治的风起云涌不无关系。身份政治作用于中国国内,则表现为台湾、香港部分居民的民族国家认同淡漠,以及一些民族分裂势力破坏国家统一的图谋。

  身份政治在中美关系中的特殊之处,还在于美国有550万的华裔人口,其中200万左右出生在中国。此外,现在中国大陆在美国的留学生接近40万人。他们的文化归属、政治忠诚,将成为中美关系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已故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说过,“人们不仅通过政治来增进自身的利益,也通过政治来确认自己的身份。我们只有在知道自己不是谁、反对谁的时候,才知道我们是谁。”在中美两大社会走向分裂的时期,在美国的华裔和中国公民,可能都不得不思考他们是谁、不是谁,以及反对谁。

  身份政治对中美关系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两国都将延续与对方迥乎不同的文明。中美两国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国家,都持有比国家更大的身份认同。美国精英认为美国代表了整个西方的价值观、基督教文明、民主制度,引领着世界发展方向。中国日益强大后,更多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东方文明的表率、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维护者、国际社会的代言人;中国的发展道路,才在引领世界的未来。就此而言,中美之间的斗争,已经远远超越实力对比变化和意识形态冲突,必将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深深的永久印记。

  作者系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昀舒

王缉思:中美关系中的“身份政治”

关键词: 美国 中美关系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21-01-19 11:09:29

王缉思:中美关系中的“身份政治”

作者:王缉思

身份政治在中美关系中的特殊之处,还在于美国有550万的华裔人口,其中200万左右出生在中国。此外,现在中国大陆在美国的留学生接近40万人。他们的文化归属、政治忠诚,将成为中美关系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对于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持续滑坡,研究者提出了各种解释,其中最流行的有两种。第一种聚焦于两国之间的权力竞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等著述里,反复强调中美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零和博弈。中国研究者关于中美关系的著述,同样十分重视两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将中美关系比喻为“老大与老二之争”,或者“一山不容二虎”,是相当普遍的看法。

  第二种聚焦于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上越来越严重的分歧。特朗普政府与美方观察者对近年来中国政治的发展方向极为不满,以至于有人幻想将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割裂开来。中方则强调美国“亡我之心不死”,加强对美国的斗争性和意识形态工作,坚定地维护共产党的领导。

2020年5月31日,美国加州洛杉矶,华人居民众多的奇诺岗举行示威活动.jpg

2020年5月31日,美国加州洛杉矶,华人居民众多的奇诺岗举行示威活动

  两种解释都十分简明,且可以相互补充。但我发现,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美矛盾的上升,很难完全用实力竞争和意识形态冲突来解释。面对病毒的严峻挑战,中美非但没有加强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反而围绕病毒的起源和两国的不同处理方式,展开“叙事之战”。中国人普遍认为,集体安全高于个人权利。特别是在公共卫生危机暴发时,人们愿意接受政府实施的旅行禁令和公共监控。中国媒体谴责美国政府为了经济利益而罔顾人民的生命安全。很多美国人则质疑戴口罩和“社交距离”的必要性,认为这会侵犯个人自由。在是否应该为了控制疫情而牺牲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问题上,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态度差别也很大。这些社会传统和文化上的差异,很快上升为政治分歧。

  于是,我从文化差异想到了观察中美关系的另一个视角——“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身份政治是指人们结成某种排他性的社会政治阵线,以推动某个特定群体的关切、诉求和权益,而这些特定群体通常是以“身份”或“认同”来划分的,如种族、民族、性别、性取向、年龄、阶级、宗教、语言、文化等等。身份政治一般旨在为边缘群体争取更大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

  身份政治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美国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运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之后,美国社会的不平等沿着族群和新老移民的界限而深化,诿过于外的民粹民族主义情绪愈发激烈。一些政治势力企图通过抹黑中国获得国内政治支持。中美关系遭到破坏,同美国国内身份政治的风起云涌不无关系。身份政治作用于中国国内,则表现为台湾、香港部分居民的民族国家认同淡漠,以及一些民族分裂势力破坏国家统一的图谋。

  身份政治在中美关系中的特殊之处,还在于美国有550万的华裔人口,其中200万左右出生在中国。此外,现在中国大陆在美国的留学生接近40万人。他们的文化归属、政治忠诚,将成为中美关系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已故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说过,“人们不仅通过政治来增进自身的利益,也通过政治来确认自己的身份。我们只有在知道自己不是谁、反对谁的时候,才知道我们是谁。”在中美两大社会走向分裂的时期,在美国的华裔和中国公民,可能都不得不思考他们是谁、不是谁,以及反对谁。

  身份政治对中美关系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两国都将延续与对方迥乎不同的文明。中美两国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国家,都持有比国家更大的身份认同。美国精英认为美国代表了整个西方的价值观、基督教文明、民主制度,引领着世界发展方向。中国日益强大后,更多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东方文明的表率、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维护者、国际社会的代言人;中国的发展道路,才在引领世界的未来。就此而言,中美之间的斗争,已经远远超越实力对比变化和意识形态冲突,必将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深深的永久印记。

  作者系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昀舒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