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8字路口 2021-01-14 11:21:43
作者:黄阿华
1984年10月11日凌晨5点,在西伯利亚地区的鄂木斯克机场,雨一直下个不停。
这天,气温非常低。
考虑到飞机跑道可能会结冰,场务员向有批准权限的地面管制员申请了除冰作业。也就是让车辆和人员进来除冰。
但他没找到当值的地面管制员,因为这会儿对方堵在了路上,人还没到岗。
于是场务员为了省事,找到了当时在岗的离场管制员,要求后者批准除冰作业。
这严重违反了机场的安全程序,可能会搞出人命。
或许是觉得这根本不算事,这位没有权限的离场管制员却让场务进了跑道。
在违规让场务进场除冰后,他就打起了瞌睡,因为昨晚他喝了不少酒。
就在他梦寻周公的时候,有一件事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他没有在系统上标记:跑道处于占用状态。
当除冰作业开始后,跑道上先后四辆场务车,其中有两辆是装有空气压缩机的卡车,它们的车灯也没有被打开。
没有开灯的原因很迷,只是因为有场务员抱怨——
车灯照得他快睁不开眼。
而按照规定,场务作业时必须将车灯打开,用来示警跑道处于作业状态。
凌晨5点36分,从克拉斯诺达尔起飞,经停鄂木斯克的苏联民航3352号航班抵达机场上空。
机长在空中观察了下跑道,地面上并没有任何示警,说明处于可降落状态。
由于下雨,能见度特别差,他隐约看到跑道上好像有几个阴影。但又无法看清是什么,这令他感到狐疑。
于是,他向进场管制员询问跑道上是否存在物体。
依照条例,进场管制员必须跟地面管制、离场管制确认跑道安全,才能批准航班降落。
但进场管制员根本不可能联系得到这两个人,因为他们一位没来,一位正在塔楼上打鼾。
这时,进场管制员理应要求飞机在空中盘旋,等待指令。
然而,他在连自己都不知道跑道是否安全的情况下,仍然向3352航班发出了指令:
没有问题!请放心降落!
这番话,让3352号航班乘客和机组的命运不可逆转的滑向了死亡。最后一次降落开始了。
当飞机触地后,机长赫然看到跑道上横着四辆场务车。
在这个生死关头,机长将飞机控制杆拉向了右边,想要避开车辆。
但高速滑行中的飞机已然无法回避,他只能眼睁睁透过挡风镜,看着飞机冲向场务车。
巨大的爆炸将飞机撕成了好几块,燃烧的碎片散落了整个跑道,空气中弥漫着烧焦的气息。
这场空难导致了178人死亡,只有5人幸存。
目前为止,苏联民航3352号航班空难仍是俄罗斯境内发生的最大空难,也是苏联史上第二大空难。
在这场事故中,从地面控制员、场务,再到离场控制员,每个关键岗位上的人几乎都在玩忽职守。
这种吊儿郎当、漠视人命、浮皮潦草的毛病普遍存在于俄罗斯整个国家,就连军队和政府要害部门也不能例外。
这是深植在战斗民族基因中的根性。他们私下里干的那些蠢事,连普京都躲不过去。
01
如果说有什么动物能让人联想到俄罗斯,那必须是熊。就连俄罗斯人也很难不同意。
俄罗斯人的先民,东斯拉夫人就有崇拜熊的传统。在他们的神话中,熊是一种很有排面的神兽。
所以熊有一个很长的专属名称:
米哈伊尔•塔波塔维奇•托普提金。
米哈伊尔是“熊”的意思,“塔波塔”是象声词,模拟熊的叫声;“维奇”是父姓,加在一起意思是“叫这个声音的动物生的”;“托普提金”是硬造出来的一个词,可引申为凶猛的、强壮的。
这么多记不住不要紧,反正你不能管熊叫熊就对了。
2019年,塔斯社报道的一项民调显示:有65%的俄罗斯人认为最适合代表国家形象的动物是熊。
这个国家版图像熊,外号叫熊;就连执政党的党徽也是熊。
盘踞在俄罗斯政坛长达几十年的统一俄罗斯党,党徽就是一头健壮剽悍的棕熊。
跟北京的一个汽水品牌的LOGO很像。
该党现任党主席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就是那个和普京玩总(huang)统(di)轮流坐那位哥们儿。
他的姓氏梅德韦杰夫(Медведев)在俄语中,就是熊的意思。
如此说来,种种迹象似乎都指向了一个答案:
俄罗斯人是熊的传人。
俄罗斯人似乎也沾染了熊时而野蛮狡黠,时而愚蠢马虎的习性。从古至今,这两点在俄罗斯民族身上都表现得很突出。
而且,事例还不少。
在俄罗斯,有一项备受喜爱的体育活动。它源自古代俄罗斯人的谢肉节,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这是一个狂欢节,人们在吃饱喝足后就会组织这种体育活动来消耗过剩的精力。
说是吃饱撑的也没错。
参与者至少要有三对三的比例,上不封顶;规则也简单,对方倒了你就赢。
我们可以在一本书中找到关于这项体育活动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
聚众斗殴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苏联时期,各种国有大型工厂的工人把这项体育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参与人数突破了过去最多不过几十人的情况,发展到动辄上百人的规模。
这些一起成长、工作,拥有共同记忆的人们对彼此具有极强的认同感。所以每当与外界发生纠纷,组织群殴就成为惯用手段。
如今,在超半数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俄罗斯联邦,打群架的爱好依然屡禁不止。
201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书,名为《20世纪俄罗斯档案文件》,其中披露了苏联时代不少这种蠢萌蠢萌的事情。
有一位饱受酒瘾折磨的记者,在五十岁这年决定整点狠的,迫使自己戒酒。他站在街上高喊反苏口号,还跑到克格勃去自首,说自己是纳粹战犯里宾特洛甫的私人秘书。
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班房,因为那里喝不到酒。
嗯,不仅能戒酒,还包吃住。
喝酒就是误事儿。一个民航领航员,因为酗酒被停职了心里不爽,就喊上了机场的钳工一起喝了顿大酒。
两人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偷了一架飞机,准备从阿拉斯加飞到美国去,最后发现飞机油不够。
那这回就算了吧,下次的。
一个27岁的装卸工打算坐火车去另一个城市劫狱,把自己关在那里的兄弟救出来。
他带着两把不知道从哪儿搞来的手枪扔在行李箱里,结果半路误了火车,行李被没收,枪也被发现了。
一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闯入机场,把值班人员捆得跟粽子一样。然后抢了一架飞机,企图飞往瑞士。
上了飞机后才发现,没一个人知道怎么发动飞机。
于是他们只好拦了一辆公交车前往波兰边界,打算向资本主义国家申请政治避难和广播反苏声明。最后被苏联警察追上,悉数被抓。
有一个格鲁吉亚年轻人想要干掉赫鲁晓夫。为此他到莫斯科踩了好几次点。可能是他太笨,也可能是克里姆林宫保安看得严,反正没能进去。
他越想越不忿,就在回家的火车上跟周围的人吐槽这事儿,然后被听到的乘警给摁地上了。
这种凡事不过脑,一味蛮干的劲儿,早在二战时就已经成为俄罗斯人解决问题的定向思维。
《战争与回忆》是普利策奖得主赫尔曼•沃克所著的一部纪实性小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被誉为是史诗般的伟大作品。
书中记录了罗斯福、丘吉尔等各国政要的言行和事迹,皆出自史实。
其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谈到美国人经不起战场损失这个话题时,一位俄国将军告诉艾森豪威尔,他清除布雷区的办法是:
派几个旅走过去。
02
1999年,俄罗斯联邦与车臣共和国爆发了第二次战争。
次年,俄军攻占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后,车臣已丧失组织大规模作战的能力,战斗开始变转为对俄罗斯的小股恐怖袭击。
2002年10月23日晚9点,距离克里姆林宫仅45公里的莫斯科轴承厂剧院内,正在上演歌舞剧《东北风》。
下半场表演刚开始不久,一群身绑炸弹的蒙面武装分子手持AK-47突入剧院,挟持了剧院内的所有人。
挟持事件的策划者巴拉耶夫,是由车臣军阀抚养长大的,成年后他就只干了一件事:
与俄罗斯人厮杀。
巴拉耶夫挟持人质的诉求很明确:俄罗斯承认车臣独立,俄军撤出车臣并释放所有在押的车臣战俘。
否则,他就炸死所有人质。
他要求人质打电话向俄罗斯政府转达条件,但得到的回答是:
不。
普京为此还发表了电视讲话,意思是:随便你,但撤军是不可能撤军的。
收到回复后的巴拉耶夫随即释放了15名12岁以下的孩子,以为通过释放未成年人质就能让对方态度软化。
他显然是对俄罗斯政府的态度有什么误解。
事实上,俄罗斯政府一开始就没想过顾及人质,强攻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让众多人质家属感到害怕,因为俄罗斯特种部队的救援能力确实堪忧。
1995年,车臣武装分子挟持了布琼诺夫斯克医院的1500人,俄特种部队在强攻的过程中造成了140名人质死亡,415人受伤。
这次,俄国著名反对派女记者安娜·波里科夫斯卡娅为了解救人质,曾只身进入剧院内和巴拉耶夫谈判,成功说服后者同意让她带些水和果汁给人质补充水分。
尽管人质家属一再强烈反对强攻,但俄罗斯政府仍然下达了命令:
将一种未知气体通过通风管道灌入剧院里,等所有人出现麻痹症状后,突入击毙车臣武装份子。
人质家属们顿时陷入绝望,他们只能站在剧院外的秋雨中,怀抱圣母画像祈祷、抽泣。
结果,强攻击杀了39名车臣武装分子,却导致了129名人质丧生。
这些人质大多数死于麻痹后无法自主呼吸导致的窒息。
行动结束后,俄特种部队急于了事,便把有生命迹象的人质像堆尸体一样扔在了剧院外,有一名女孩就这样被其他人压死了。
死去女孩的母亲痛苦地说:
没有人告诉我她是怎么死的,后来我才从报纸上看到,她是被压死的。
而俄罗斯政府发言人给出解释则是人质是死于缺水和饥饿,否认伤亡是未知气体造成的。
翻来覆去就是这个意思:关我屁事。
最终,有超过600人被转送到医院。但因为无法知晓气体成分,医生始终无法对人质进行有效的治疗,这使得很多幸存的人质都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时至今日,俄罗斯政府仍然拒绝透露任何关于这种气体的信息。
俄罗斯政府只是一心想要消灭反抗他们的车臣人,而被胁持的850多名人质的安危则不在考虑范围内。
两年后,车臣武装分子又发动了新的恐怖袭击……
也就是说,这次后果如此惨重的营救行动,连吓阻的目的都没达到。
或者说,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营救人质的反恐行动。因为它完全无视了营救准则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共识:人质的安全。
曾撰写过《反劫制暴战术谈判》的国内著名警务专家高峰就对营救是否成功有过一段论述,第一句话就是:
无论什么原因,只要人质死亡,反劫持就是失败的。人质的生命高于一切。
03
苏联解体后,前克格勃第一副主席博布科夫曾经写过一本回忆录,写了些他在克格勃工作时的见闻。
里边不乏自曝的黑料,比如这个:
在顿涅茨克市的林荫道长椅上,有一位女士正在等候她的丈夫。她旁边坐着一位加拿大游客。他们素不相识,只不过是刚好坐在一起。
这个过程中,他们没有说过一句话,也没有任何目光接触。
过了一会儿,女士的丈夫来接走了她。
这位女士肯定想不到,仅因与外国人坐同一张椅子,克格勃就给她扣上了一项莫须有的罪名:
里通外国。
这也太冤了。好比在地铁上你旁边坐了个老外,一到站你就被戴红胳膊箍的老太太围起来,给送进了局子。
正应了郭德纲老师那句话:
冤枉你的人,比你还知道你有多冤枉。
在20世纪70年代,克格勃对苏联民众进行侦查、定罪,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当时,克格勃拥有包括电脑在内的最新技术设备,但他们却用来干一些极其弱智的事情。
比如,克格勃会用电脑统计苏联公民与国外的通信数量,假如这份数据中有你的名字,那么你很可能会背上和那位女士相同的罪名。
如果没有,也别高兴太早。
那一定是有更合适的罪名在等你。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境内的原克格勃机关改制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职责是处理俄罗斯国家层面所遇到的威胁。
叶利钦时代,俄罗斯仍受到苏联时期遗留的经济问题困扰,政府并没有太多预算给到俄罗斯联邦安全局。
这使得该局发展一度停滞,直到担任过局长的普京出任总统后,情况才有所好转。
不过,这无法改变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底子弱的事实,该局的一些人员素质比前身克格勃还要糟糕。
负责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培养人才的FSB学院就出过这么一些人才。
2016年7月,FSB学院情报科50名学生为庆祝毕业,开着清一色的奔驰越野车在莫斯科街头招摇过市。
他们雇了摄影师随车跟拍,还剪辑成了视频发到了网上。视频中,每个人的相貌都是1080P的。
这批毕业生还未开始特工生涯,就把自己彻底暴露了。
这哪是什么FSB精英特工学员,这分明就是SB。
事后,这50个活宝们被FSB学院开除,多数发配到了堪察加半岛戍边。
连央视都看不下去了。
事情首先被欧洲媒体报道,让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一度成了逗比的代名词。
2020年8月,俄罗斯硕果仅存的一个反对派纳瓦尔尼在机场被人投毒,因救治及时捡回一命。
纳瓦尔尼怀疑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干的,但又没有实锤。
他用假的手机号给几个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雇员打了电话,假装是对方领导的助手,试图从对方口中套出些情况。
没想到,其中一位化学药剂专家真上钩了。
(左边是纳瓦尔尼,右边是这位专家)
这位专家供出的下毒过程,让整件事不可避免地往喜剧的方向一路狂飙。纳瓦尔尼团队发在油管上的视频,观看者已经达到上千万人。
纳瓦尔尼之前把可能被下毒的地方都猜了个遍,但他肯定不会想到毒是下在了他的——
裤裆里。
专家说,之所这样做是因为越是贴近皮肤,毒药吸收越好,而且很难被人察觉。
废话,藏裤裆里怎么发现?他穿的又不是于谦老师的毛内裤,哪里会刺挠。
至于为什么没能得手,则要怪飞机迫降太快,而救护车又刚好那么及时......
不知道纳瓦尔尼听到这些话时,会不会想打人。
为了拿到内裤,这位专家的特工同事不惜扮演内裤大盗。
趁干洗房没人,溜进去偷走了纳瓦尔尼的内裤。事后为了毁灭证据,又一次溜进干洗房把内裤手洗了一遍。
估计纳瓦尔尼老婆都没给他手洗过内裤。
之后,纳瓦尔尼将电话录音发到了网上,无异于是把俄罗斯政府架在火上烤。
这场电话门充分暴露了俄罗斯政府体制内的无能和官僚主义作风。
纳瓦尔尼只吓唬了一句,就让对方再也不敢质疑:
你知道老板的习惯,每件事都要重复记录十五次。
对此,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则向广大网友呼吁:不信谣,不传谣。
而我觉得这里面有巨大的商机:
电话诈骗产业在俄罗斯是一片蓝海。
04
客观的说,俄罗斯民族绝对是当今世界上表现最为矛盾的一个民族。
一方面,这个民族在文化艺术上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大街上找个醉汉都能跟你从普希金唠到柴可夫斯基。
另一方面,现实中俄罗斯人处事又总是透着一股蛮劲儿,规范和安全是经常被作践的对象。
在油管上,有一个名为 We Love Russia的热门视频集锦,收录了不少俄罗斯人因为干蠢事而遭殃的视频。
比如,把车开到水里;把沐浴露当奶油抹在面包上吃;在郊外和熊追逐打闹……
这些视频足足约有:
3860000个。
如果没有出事,俄罗斯就是被津津乐道的战斗民族。然而一旦出事,就尴尬了。
连普京都无法躲过这种尴尬。
2016年5月12日,普京在检阅俄罗斯制造的武器装备时,试图打开一辆武装越野车的车门。他拉了两下把手,都没把车门打开。
一名中将舍甫琴科赶紧冲过来帮忙,不料一使劲儿把越野车门把手拉了下来。普京尴尬地笑了笑,说:干得不错。车也不上了,转身就走。
这辆车的厂家是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汽车制造厂,它是俄罗斯军用载重汽车和装甲汽车的主要制造商。
事后,厂家发表声明说,当时车门打不开,是因为把手正好在闭锁状态。
但俄罗斯的网友不依不饶地问:那这车质量得有多差,把手一拉就掉?
还有人讽刺地指出这辆车的名字:
爱国者牌。
这两年,去我们东北第四省海南生活的俄罗斯人越来越多了。
在三亚,随便拦个一口大碴子味儿的金链子大哥,问问他对俄罗斯人有啥看法,他一定会条件反射地脱口而出:
傻毛子呗。
关键词:
来源:8字路口 2021-01-14 11:21:43
作者:黄阿华
1984年10月11日凌晨5点,在西伯利亚地区的鄂木斯克机场,雨一直下个不停。
这天,气温非常低。
考虑到飞机跑道可能会结冰,场务员向有批准权限的地面管制员申请了除冰作业。也就是让车辆和人员进来除冰。
但他没找到当值的地面管制员,因为这会儿对方堵在了路上,人还没到岗。
于是场务员为了省事,找到了当时在岗的离场管制员,要求后者批准除冰作业。
这严重违反了机场的安全程序,可能会搞出人命。
或许是觉得这根本不算事,这位没有权限的离场管制员却让场务进了跑道。
在违规让场务进场除冰后,他就打起了瞌睡,因为昨晚他喝了不少酒。
就在他梦寻周公的时候,有一件事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他没有在系统上标记:跑道处于占用状态。
当除冰作业开始后,跑道上先后四辆场务车,其中有两辆是装有空气压缩机的卡车,它们的车灯也没有被打开。
没有开灯的原因很迷,只是因为有场务员抱怨——
车灯照得他快睁不开眼。
而按照规定,场务作业时必须将车灯打开,用来示警跑道处于作业状态。
凌晨5点36分,从克拉斯诺达尔起飞,经停鄂木斯克的苏联民航3352号航班抵达机场上空。
机长在空中观察了下跑道,地面上并没有任何示警,说明处于可降落状态。
由于下雨,能见度特别差,他隐约看到跑道上好像有几个阴影。但又无法看清是什么,这令他感到狐疑。
于是,他向进场管制员询问跑道上是否存在物体。
依照条例,进场管制员必须跟地面管制、离场管制确认跑道安全,才能批准航班降落。
但进场管制员根本不可能联系得到这两个人,因为他们一位没来,一位正在塔楼上打鼾。
这时,进场管制员理应要求飞机在空中盘旋,等待指令。
然而,他在连自己都不知道跑道是否安全的情况下,仍然向3352航班发出了指令:
没有问题!请放心降落!
这番话,让3352号航班乘客和机组的命运不可逆转的滑向了死亡。最后一次降落开始了。
当飞机触地后,机长赫然看到跑道上横着四辆场务车。
在这个生死关头,机长将飞机控制杆拉向了右边,想要避开车辆。
但高速滑行中的飞机已然无法回避,他只能眼睁睁透过挡风镜,看着飞机冲向场务车。
巨大的爆炸将飞机撕成了好几块,燃烧的碎片散落了整个跑道,空气中弥漫着烧焦的气息。
这场空难导致了178人死亡,只有5人幸存。
目前为止,苏联民航3352号航班空难仍是俄罗斯境内发生的最大空难,也是苏联史上第二大空难。
在这场事故中,从地面控制员、场务,再到离场控制员,每个关键岗位上的人几乎都在玩忽职守。
这种吊儿郎当、漠视人命、浮皮潦草的毛病普遍存在于俄罗斯整个国家,就连军队和政府要害部门也不能例外。
这是深植在战斗民族基因中的根性。他们私下里干的那些蠢事,连普京都躲不过去。
01
如果说有什么动物能让人联想到俄罗斯,那必须是熊。就连俄罗斯人也很难不同意。
俄罗斯人的先民,东斯拉夫人就有崇拜熊的传统。在他们的神话中,熊是一种很有排面的神兽。
所以熊有一个很长的专属名称:
米哈伊尔•塔波塔维奇•托普提金。
米哈伊尔是“熊”的意思,“塔波塔”是象声词,模拟熊的叫声;“维奇”是父姓,加在一起意思是“叫这个声音的动物生的”;“托普提金”是硬造出来的一个词,可引申为凶猛的、强壮的。
这么多记不住不要紧,反正你不能管熊叫熊就对了。
2019年,塔斯社报道的一项民调显示:有65%的俄罗斯人认为最适合代表国家形象的动物是熊。
这个国家版图像熊,外号叫熊;就连执政党的党徽也是熊。
盘踞在俄罗斯政坛长达几十年的统一俄罗斯党,党徽就是一头健壮剽悍的棕熊。
跟北京的一个汽水品牌的LOGO很像。
该党现任党主席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就是那个和普京玩总(huang)统(di)轮流坐那位哥们儿。
他的姓氏梅德韦杰夫(Медведев)在俄语中,就是熊的意思。
如此说来,种种迹象似乎都指向了一个答案:
俄罗斯人是熊的传人。
俄罗斯人似乎也沾染了熊时而野蛮狡黠,时而愚蠢马虎的习性。从古至今,这两点在俄罗斯民族身上都表现得很突出。
而且,事例还不少。
在俄罗斯,有一项备受喜爱的体育活动。它源自古代俄罗斯人的谢肉节,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这是一个狂欢节,人们在吃饱喝足后就会组织这种体育活动来消耗过剩的精力。
说是吃饱撑的也没错。
参与者至少要有三对三的比例,上不封顶;规则也简单,对方倒了你就赢。
我们可以在一本书中找到关于这项体育活动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
聚众斗殴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苏联时期,各种国有大型工厂的工人把这项体育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参与人数突破了过去最多不过几十人的情况,发展到动辄上百人的规模。
这些一起成长、工作,拥有共同记忆的人们对彼此具有极强的认同感。所以每当与外界发生纠纷,组织群殴就成为惯用手段。
如今,在超半数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俄罗斯联邦,打群架的爱好依然屡禁不止。
201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书,名为《20世纪俄罗斯档案文件》,其中披露了苏联时代不少这种蠢萌蠢萌的事情。
有一位饱受酒瘾折磨的记者,在五十岁这年决定整点狠的,迫使自己戒酒。他站在街上高喊反苏口号,还跑到克格勃去自首,说自己是纳粹战犯里宾特洛甫的私人秘书。
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班房,因为那里喝不到酒。
嗯,不仅能戒酒,还包吃住。
喝酒就是误事儿。一个民航领航员,因为酗酒被停职了心里不爽,就喊上了机场的钳工一起喝了顿大酒。
两人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偷了一架飞机,准备从阿拉斯加飞到美国去,最后发现飞机油不够。
那这回就算了吧,下次的。
一个27岁的装卸工打算坐火车去另一个城市劫狱,把自己关在那里的兄弟救出来。
他带着两把不知道从哪儿搞来的手枪扔在行李箱里,结果半路误了火车,行李被没收,枪也被发现了。
一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闯入机场,把值班人员捆得跟粽子一样。然后抢了一架飞机,企图飞往瑞士。
上了飞机后才发现,没一个人知道怎么发动飞机。
于是他们只好拦了一辆公交车前往波兰边界,打算向资本主义国家申请政治避难和广播反苏声明。最后被苏联警察追上,悉数被抓。
有一个格鲁吉亚年轻人想要干掉赫鲁晓夫。为此他到莫斯科踩了好几次点。可能是他太笨,也可能是克里姆林宫保安看得严,反正没能进去。
他越想越不忿,就在回家的火车上跟周围的人吐槽这事儿,然后被听到的乘警给摁地上了。
这种凡事不过脑,一味蛮干的劲儿,早在二战时就已经成为俄罗斯人解决问题的定向思维。
《战争与回忆》是普利策奖得主赫尔曼•沃克所著的一部纪实性小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被誉为是史诗般的伟大作品。
书中记录了罗斯福、丘吉尔等各国政要的言行和事迹,皆出自史实。
其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谈到美国人经不起战场损失这个话题时,一位俄国将军告诉艾森豪威尔,他清除布雷区的办法是:
派几个旅走过去。
02
1999年,俄罗斯联邦与车臣共和国爆发了第二次战争。
次年,俄军攻占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后,车臣已丧失组织大规模作战的能力,战斗开始变转为对俄罗斯的小股恐怖袭击。
2002年10月23日晚9点,距离克里姆林宫仅45公里的莫斯科轴承厂剧院内,正在上演歌舞剧《东北风》。
下半场表演刚开始不久,一群身绑炸弹的蒙面武装分子手持AK-47突入剧院,挟持了剧院内的所有人。
挟持事件的策划者巴拉耶夫,是由车臣军阀抚养长大的,成年后他就只干了一件事:
与俄罗斯人厮杀。
巴拉耶夫挟持人质的诉求很明确:俄罗斯承认车臣独立,俄军撤出车臣并释放所有在押的车臣战俘。
否则,他就炸死所有人质。
他要求人质打电话向俄罗斯政府转达条件,但得到的回答是:
不。
普京为此还发表了电视讲话,意思是:随便你,但撤军是不可能撤军的。
收到回复后的巴拉耶夫随即释放了15名12岁以下的孩子,以为通过释放未成年人质就能让对方态度软化。
他显然是对俄罗斯政府的态度有什么误解。
事实上,俄罗斯政府一开始就没想过顾及人质,强攻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让众多人质家属感到害怕,因为俄罗斯特种部队的救援能力确实堪忧。
1995年,车臣武装分子挟持了布琼诺夫斯克医院的1500人,俄特种部队在强攻的过程中造成了140名人质死亡,415人受伤。
这次,俄国著名反对派女记者安娜·波里科夫斯卡娅为了解救人质,曾只身进入剧院内和巴拉耶夫谈判,成功说服后者同意让她带些水和果汁给人质补充水分。
尽管人质家属一再强烈反对强攻,但俄罗斯政府仍然下达了命令:
将一种未知气体通过通风管道灌入剧院里,等所有人出现麻痹症状后,突入击毙车臣武装份子。
人质家属们顿时陷入绝望,他们只能站在剧院外的秋雨中,怀抱圣母画像祈祷、抽泣。
结果,强攻击杀了39名车臣武装分子,却导致了129名人质丧生。
这些人质大多数死于麻痹后无法自主呼吸导致的窒息。
行动结束后,俄特种部队急于了事,便把有生命迹象的人质像堆尸体一样扔在了剧院外,有一名女孩就这样被其他人压死了。
死去女孩的母亲痛苦地说:
没有人告诉我她是怎么死的,后来我才从报纸上看到,她是被压死的。
而俄罗斯政府发言人给出解释则是人质是死于缺水和饥饿,否认伤亡是未知气体造成的。
翻来覆去就是这个意思:关我屁事。
最终,有超过600人被转送到医院。但因为无法知晓气体成分,医生始终无法对人质进行有效的治疗,这使得很多幸存的人质都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时至今日,俄罗斯政府仍然拒绝透露任何关于这种气体的信息。
俄罗斯政府只是一心想要消灭反抗他们的车臣人,而被胁持的850多名人质的安危则不在考虑范围内。
两年后,车臣武装分子又发动了新的恐怖袭击……
也就是说,这次后果如此惨重的营救行动,连吓阻的目的都没达到。
或者说,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营救人质的反恐行动。因为它完全无视了营救准则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共识:人质的安全。
曾撰写过《反劫制暴战术谈判》的国内著名警务专家高峰就对营救是否成功有过一段论述,第一句话就是:
无论什么原因,只要人质死亡,反劫持就是失败的。人质的生命高于一切。
03
苏联解体后,前克格勃第一副主席博布科夫曾经写过一本回忆录,写了些他在克格勃工作时的见闻。
里边不乏自曝的黑料,比如这个:
在顿涅茨克市的林荫道长椅上,有一位女士正在等候她的丈夫。她旁边坐着一位加拿大游客。他们素不相识,只不过是刚好坐在一起。
这个过程中,他们没有说过一句话,也没有任何目光接触。
过了一会儿,女士的丈夫来接走了她。
这位女士肯定想不到,仅因与外国人坐同一张椅子,克格勃就给她扣上了一项莫须有的罪名:
里通外国。
这也太冤了。好比在地铁上你旁边坐了个老外,一到站你就被戴红胳膊箍的老太太围起来,给送进了局子。
正应了郭德纲老师那句话:
冤枉你的人,比你还知道你有多冤枉。
在20世纪70年代,克格勃对苏联民众进行侦查、定罪,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当时,克格勃拥有包括电脑在内的最新技术设备,但他们却用来干一些极其弱智的事情。
比如,克格勃会用电脑统计苏联公民与国外的通信数量,假如这份数据中有你的名字,那么你很可能会背上和那位女士相同的罪名。
如果没有,也别高兴太早。
那一定是有更合适的罪名在等你。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境内的原克格勃机关改制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职责是处理俄罗斯国家层面所遇到的威胁。
叶利钦时代,俄罗斯仍受到苏联时期遗留的经济问题困扰,政府并没有太多预算给到俄罗斯联邦安全局。
这使得该局发展一度停滞,直到担任过局长的普京出任总统后,情况才有所好转。
不过,这无法改变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底子弱的事实,该局的一些人员素质比前身克格勃还要糟糕。
负责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培养人才的FSB学院就出过这么一些人才。
2016年7月,FSB学院情报科50名学生为庆祝毕业,开着清一色的奔驰越野车在莫斯科街头招摇过市。
他们雇了摄影师随车跟拍,还剪辑成了视频发到了网上。视频中,每个人的相貌都是1080P的。
这批毕业生还未开始特工生涯,就把自己彻底暴露了。
这哪是什么FSB精英特工学员,这分明就是SB。
事后,这50个活宝们被FSB学院开除,多数发配到了堪察加半岛戍边。
连央视都看不下去了。
事情首先被欧洲媒体报道,让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一度成了逗比的代名词。
2020年8月,俄罗斯硕果仅存的一个反对派纳瓦尔尼在机场被人投毒,因救治及时捡回一命。
纳瓦尔尼怀疑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干的,但又没有实锤。
他用假的手机号给几个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雇员打了电话,假装是对方领导的助手,试图从对方口中套出些情况。
没想到,其中一位化学药剂专家真上钩了。
(左边是纳瓦尔尼,右边是这位专家)
这位专家供出的下毒过程,让整件事不可避免地往喜剧的方向一路狂飙。纳瓦尔尼团队发在油管上的视频,观看者已经达到上千万人。
纳瓦尔尼之前把可能被下毒的地方都猜了个遍,但他肯定不会想到毒是下在了他的——
裤裆里。
专家说,之所这样做是因为越是贴近皮肤,毒药吸收越好,而且很难被人察觉。
废话,藏裤裆里怎么发现?他穿的又不是于谦老师的毛内裤,哪里会刺挠。
至于为什么没能得手,则要怪飞机迫降太快,而救护车又刚好那么及时......
不知道纳瓦尔尼听到这些话时,会不会想打人。
为了拿到内裤,这位专家的特工同事不惜扮演内裤大盗。
趁干洗房没人,溜进去偷走了纳瓦尔尼的内裤。事后为了毁灭证据,又一次溜进干洗房把内裤手洗了一遍。
估计纳瓦尔尼老婆都没给他手洗过内裤。
之后,纳瓦尔尼将电话录音发到了网上,无异于是把俄罗斯政府架在火上烤。
这场电话门充分暴露了俄罗斯政府体制内的无能和官僚主义作风。
纳瓦尔尼只吓唬了一句,就让对方再也不敢质疑:
你知道老板的习惯,每件事都要重复记录十五次。
对此,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则向广大网友呼吁:不信谣,不传谣。
而我觉得这里面有巨大的商机:
电话诈骗产业在俄罗斯是一片蓝海。
04
客观的说,俄罗斯民族绝对是当今世界上表现最为矛盾的一个民族。
一方面,这个民族在文化艺术上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大街上找个醉汉都能跟你从普希金唠到柴可夫斯基。
另一方面,现实中俄罗斯人处事又总是透着一股蛮劲儿,规范和安全是经常被作践的对象。
在油管上,有一个名为 We Love Russia的热门视频集锦,收录了不少俄罗斯人因为干蠢事而遭殃的视频。
比如,把车开到水里;把沐浴露当奶油抹在面包上吃;在郊外和熊追逐打闹……
这些视频足足约有:
3860000个。
如果没有出事,俄罗斯就是被津津乐道的战斗民族。然而一旦出事,就尴尬了。
连普京都无法躲过这种尴尬。
2016年5月12日,普京在检阅俄罗斯制造的武器装备时,试图打开一辆武装越野车的车门。他拉了两下把手,都没把车门打开。
一名中将舍甫琴科赶紧冲过来帮忙,不料一使劲儿把越野车门把手拉了下来。普京尴尬地笑了笑,说:干得不错。车也不上了,转身就走。
这辆车的厂家是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汽车制造厂,它是俄罗斯军用载重汽车和装甲汽车的主要制造商。
事后,厂家发表声明说,当时车门打不开,是因为把手正好在闭锁状态。
但俄罗斯的网友不依不饶地问:那这车质量得有多差,把手一拉就掉?
还有人讽刺地指出这辆车的名字:
爱国者牌。
这两年,去我们东北第四省海南生活的俄罗斯人越来越多了。
在三亚,随便拦个一口大碴子味儿的金链子大哥,问问他对俄罗斯人有啥看法,他一定会条件反射地脱口而出:
傻毛子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