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美国智库CNAS:中印边界军事对峙评估

关键词: 中印关系 印度

来源:“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   2020-07-01 15:51:59

美国智库CNAS:中印边界军事对峙评估

作者:IPP评论/编译

在这种恶劣条件下规划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不仅需要严格的体能准备,如印军在克什米尔的高原作战学校进行体能准备,还需要进行战术创新。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在努力提高其战斗机喷气发动机在高海拔地区的性能,同时在西藏自治区建立了一些富氧高压舱,以使任何后续增援部队都能够更好适应高海拔常规训练对身体的严酷考验。

  报告作者: Daniel Kliman,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的高级研究员和亚太安全项目主任,他的研究专注于美国的对华战略以及美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联盟和伙伴关系的未来。在加入CNAS之前,他曾在美国国防部工作,担任亚洲一体化高级顾问。Iskander Rehman,CNAS亚太安全项目的兼职高级研究员,他的研究重点是亚洲防务问题、大战略和应用历史。Kristine Lee,CNAS亚太安全项目的副研究员。Joshua Fitt,CNAS亚太安全项目的研究助理。

  本报告探讨了不断变化的中印军事平衡,不仅关注国防支出和综合能力,还关注诸如作战概念、地形、作战经验和军事部署等因素。本评估认为,随着中国加快建设实控线附近的基础设施,印度在喜马拉雅边境线的优势正在逐渐削弱。

  中印前线军事评估

  衡量和比较军事能力并非易事。对军队规模、国防预算和整体现代化水平的比较,被证明是有用的,但更多地是作为一个出发点,而不是一个严格的分析模式。的确,仅仅依靠这些简单的指标就表明印度没有能力在军事上挑战中国并不严谨。目前,中国在2019年的国防预算是印度的5倍多,人民解放军在装备数量上相对印度军队拥有绝对优势;在第四代和第五代战斗机、柴油发动机潜艇、轻型火箭炮等装备领域,中国的优势都是明显的。尽管中国军队实施了一系列裁军改革,但拥有近160万现役部队的人民解放军地面部队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军队,印度军队目前有120万人。

  这种基本的测量方式无法准确反映情况。正如马歇尔将军曾经指出的,“各种军事力量的列表……回避了评估军事力量的问题,它没有说明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的实际军事能力。”所有学习安全和军事的学生都很清楚,装备数量很重要,但组织、理论和作战概念以及局部相关问题也很重要,实战经验也是如此,它是战术适应、创新和改革的动力。印度是实战经验更丰富的一方,从1999年的印巴卡吉尔冲突到越界炮击、特种部队突袭和空中冲突,印度近年来经历了一系列低强度冲突,这些冲突现在似乎已经成为印巴敌对的普遍特征。

  另一方面,自1979年中越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没有经历过实战考验。印度军队还定期与世界上最强大、作战经验最丰富的美国军队进行越来越复杂的联合演习,从而为提高作战能力提供了额外的机会。西方部队对印度军队的战术创造力和高度适应性表达了钦佩。中国除了与巴基斯坦和俄罗斯的军事演习外,实战训练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印度和中国都在多重威胁环境中运作。对于中国来说,印度仍然只是一个次要威胁因素,他们的大部分注意力和军事资源都集中在对抗美国和盟国在第一岛链(从日本延伸到中国台湾和菲律宾)内的力量投射;印度仍在努力应对一系列国内叛乱、巴基斯坦核威胁和代理人战争带来的诸多挑战。一旦发生冲突,德里和北京都不能完全动用它们的全部力量。

中印边境的稳定是脆弱的.jpg

中印边境的稳定是脆弱的

  喜马拉雅边境线脆弱的和平

  中印边境线绵延4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有争议边界线。几十年来,中印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其边界划界问题缺乏共识。自1967年的一场血腥小冲突以来,两国虽然一直避免了直接的武装冲突,但始终是极不稳定的和平,两国军队时常发生摩擦。虽然中印关系稳步实现正常化,签署了一系列建立互信的措施,举行了22轮边界谈判,但中印领土争端的持久解决依然遥遥无期。中国和印度的边境巡逻队之间仍然经常经历充满矛盾的遭遇。2017年的洞朗危机发生在印度、不丹和中国的三国交界地区,由此引发的对峙导致两国部队的大规模集结。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持续了73天后的对峙才慢慢结束。这一事件清楚地提醒人们,中印边境的稳定是脆弱的。

  简单比较一下中印两军在喜马拉雅山边界的部署就可以看出,无论是驻扎在实控线附近的地面部队数量,还是前线部署的空军,印度在局部军事力量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这种数量上的不对称可以部分归因于两国领土防御态势的历史变化。印度在各个山口和山谷一带驻扎了大量的军队和准军事部队,中国根据其边境防御理论,将大部分常规部队驻扎在内地,在发生冲突时突击前进。

  但是在过去的十年中,一系列事态发展正在持续削弱印度的军事优势。首先,中国在西藏各地的基础设施建带来诸多影响,包括铺设数千公里的光缆,建设终端卫星站、高速公路和高铁。尤其是中国高铁的稳步延伸特别引起了印度的关注。事实上,从成都到拉萨的高铁,以及计划中的从日喀则到亚东的铁路线,使解放军能够在宽度和广度上实现其“跨战区机动”的作战理念。一旦发生冲突,北京可以在青藏高原上实现快速的横向调动,将解放军从西线转移到东线,同时从内地快速运送几个师的增援部队。但印度军队仍然受制于其边境一侧地形的崎岖不平,这对战区内的流畅部署构成了重大障碍。

  正如一位印度国家安全高级官员所言:“中国人可以从青藏高原的快速移动中获益,而印度的作战构想则是根据喜马拉雅山的地形特点制定的,该地区主要由一系列垂直划定的山谷组成,几乎就像手的手指一样。”不过,印度军队从一个“手指”转移到另一个“手指”面临着后勤补给困难。

  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关键地理节点,印度用数千上万的部队进行物理“堵截”,可以让印度避免因增援延误而再次屈服于中国的风险。问题是,考虑到实控线附近不断变化的安全平衡,这种人力密集型的领土防御方法是否仍然是最有效和最具成本效益的?

  其次,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也有利于中国的军事阵地——特别是在西线——直接俯瞰印度的边境前哨,这使得解放军在监视、火炮和导弹方面具有优势。更广泛地讲,印度越来越担心他们的空军基地在解放军炮火和导弹打击面前不堪一击。印度军队对几条狭窄的交通干线——无论是蜿蜒的山路还是摇摇欲坠的桥梁——过度依赖,一旦发生冲突,这些交通干线可能会突然被精确制导导弹切断,或者被特种部队破坏。同时,北京在网络战和电子战方面的快速发展是印度的另一个焦虑。

  前线的严酷地理环境

  漫长的中印边境包括一些世界上最严酷的地理环境。西部的阿克赛钦荒芜的荒地,冬季气温可降至零下50摄氏度;东部的藏南地区茂密的水涝森林,年降雨量经常为世界之最。这种极端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几乎影响到军事行动的每一个方面。在青藏高原等缺氧的高海拔地区,飞机的有效载荷能力有限,喷气式发动机点火时间较长,气压较低导致航空弹药的飞行轨迹变化很大。同时,极寒会损坏直升机旋翼,造成润滑油结冻、炮膛开裂。

  在雨水充沛的东线,季风季节经常出现大洪水、低能见度和山体滑坡。崎岖不平的地形褶皱会使部队更容易躲避雷达和空中侦察,回声会降低声测距火炮定位系统的性能。即使是体能处于巅峰状态的士兵,也需要长达十天的时间来适应高海拔地区,5400米以上的高原则根本无法适应。缺乏适当的身体准备往往会造成致命的后果。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印度军队调动时没有进行必要的渐进式爬升,高空肺水肿造成的伤亡比中方火力造成的伤亡还要多。同样,在喀喇昆仑东部海拔1.8万英尺的世界最高战场——锡亚琴冰川上,因冻伤和雪崩而死亡的印巴两军士兵比实际战斗死亡的更多。

  在这种恶劣条件下规划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不仅需要严格的体能准备,如印军在克什米尔的高原作战学校进行体能准备,还需要进行战术创新。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在努力提高其战斗机喷气发动机在高海拔地区的性能,同时在西藏自治区建立了一些富氧高压舱,以使任何后续增援部队都能够更好适应高海拔常规训练对身体的严酷考验。印度考虑将混合动力军用车辆部署到高原,以抵消传统内燃机在极寒高海拔地区的脆弱性。

  在空军方面,印度的情况稍好一点。2013年,印度将一架C-130J“超级大力神”飞机降落在拉达克的世界最高机场。最近,印度实现了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自主研发的轻型通用直升机降落在6000米高原。中国在西藏的空军基地相对较少,战斗机在极高海拔地区作战在燃料和有效载荷能力方面都受到严重的限制。尽管如此,印度在这一领域的长期优势也可能面临消散的风险。

  此外,两国国防管理部门的某些关键性差异会对作战行动的结果产生显著影响。2016年初,中国进行了一次重大军事区划调整,将成都军区和兰州军区合并为西部战区。中国新时代的国防改革还进一步提升了对“非接触”行动的重视——通过创建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将太空战、网络战和电子战能力整合在一起。中国最主要的准军事力量——武警,已被置于中央军委的唯一指挥之下,日益强大和装备精良的武警部队大量驻扎在中国西部——有望在中印冲突时,在支持解放军作战行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在边界的印度一侧,实控线的防务被划分给几个战区的陆军、准军事部队和空军。由于某些准军事部队的控制和任务分配而产生的紧张关系偶尔会蔓延到公共领域,印度陆军军官抱怨说,准军事部队和陆军部队在关键的边境地区以不同的指挥系统共同驻扎,产生了“部队内部摩擦”和“紧急情况下的混乱”等风险。一位退役的印度陆军军官指出,“中国在边界线的指挥系统更加顺畅、更加一体化。在冲突开始阶段,中国对印度具有潜在的指挥优势。”

  在喜马拉雅高原,印度政府在实际控制线一侧实施了庞大的公路和铁路建设计划,同时不但在拉达克至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的各个高原集结点扩建机场,还建造或整修一些前沿着陆场。印度空军将这一长期建设计划视为未来联合战役的关键。印军一位发言人在2013年8月指出,机场现代化计划将 "更好地满足我们陆军的需求,因为陆军在高海拔和荒凉地区严重依赖空中交通"。事实上,过去几年的情况证明,在攻击直升机作战控制权归属问题上,印度陆军和空军的紧张关系仍然存在,但总体上印度陆军和空军间的关系近年来得到了改善,印度陆军似乎最终占据了上风,陆军建设了一支由10个直升机攻击中队共100多个飞行平台组成的强大陆军航空兵部队。

  有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越来越重视空中突击,印度陆军的野心是要模仿美国陆军打造自己的陆航部队,包括重型运输机、侦察机和攻击直升机。这些构建打击力量的努力是印军重新强调发展专门针对喜马拉雅战区空降攻击能力的一部分。新德里最近已着手购买“阿帕奇”和“支奴干”攻击直升机,这两种直升机都已在中印边境的高空简易机场成功试降。印度的新型“阿帕奇”中队将专门用在印度与中国的东北边境,为孤立的印度军队提供关键的快速火力支援。“支奴干”既可以空运155毫米榴弹炮,也可以空运轻型山炮。此外,印度还购买了C-130和C-17“环球霸王”等重型军用运输机。

  印度空军司令达诺阿元帅最近在评价“支奴干”的能力时指出,"将重型装备转移并使部队从高海拔地区迅速适应是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能力。如果敌人在任何山谷中出其不意地袭击我军,我们可以立即将部队转移过去投入战斗。这架直升机让我们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得到了加强。高空的博弈将更多地与中国,而非与巴基斯坦博弈”。

  同时,印度还加大了对一系列监视技术的投资力度——从高空微型无人驾驶飞行器(UAVs)到雷达载具、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和雷达成像卫星,这使其武装部队能够更密切地关注中国部队的秘密行动以及沿实际控制线的道路和掩体发展情况。

  印度的忧虑

  印度对中国日益强大的陆基侦察打击综合体系感到担忧,尤其是对中国不断增长的导弹和火箭弹库存感到担忧,因此印军更加重视加强基础设施抗打击能力、基地复原力。印度国防部已经批准在实际控制线沿线建设加固的弹药储存库和飞机掩体,以及在布拉马普特拉河和一些山谷深处开发一个庞大的地下隧道和铁路网络。当这些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项目最终完成时,大量的印度部队将能够在某些关键的次战区内更自由行动,而不必担心在冲突开始阶段就被精确火力打成残废或行动受阻。

  印度空军飞行员现在也与台军飞行员一样在公路上练习紧急降落,以便在跑道严重受损的情况下保持起降能力。最近,印度政府以安全为由,悄悄向中印边境近500个偏僻村庄的私营电信公司施压,要求它们将数字电话终端服务从商业卫星迁移到印度自主研发的军用卫星上。最后,印度空军在经历了多年的预算吃紧后,试图通过加大对先进防空系统的投资力度来缓解其在实际控制线的军事劣势。目前从俄罗斯采购的五套自行式S-400地对空导弹系统就是一个例子,第一套系统计划于2020年秋季运抵印度。

  尽管如此高调的采购可能会对美印防务关系产生潜在的破坏,美国可能会根据《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CAATSA)对印度实施制裁,但采购S-400仍然被视为 "高度优先"的需求,因为这将大大改变印度空军态势。事实上,S-400的入役不仅被视为一种非常划算的的防空策略,更是被视为解放印度日益减少的多用途战斗机,允许它们将重点放在空对地而非防御性防空任务上的关键因素。

  在过去十年中,印度地面部队更加重视对峙时打击对手的能力,印军在印度有争议的北部外围部署了两个火箭炮团和几个布拉莫斯导弹团,优化了其在山地的精确打击。印度陆军特种部队和前线步兵现在部署了多个无人机分队,这大大增强了他们进行视线外侦察和引导精确打击的能力。印度陆军还将越来越多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前移部署到实际控制线沿线少数几个地形适合机动作战的地区(拉达克和锡金北部),并制订了作战计划。根据印军的作战计划,机械化部队需要在战时推进到西藏腹地深处,以占领铁路和公路为目标,以防止中国迅速投入更多兵力。

  这种作战计划还会得到其他特种作战行动的支援,印度特种部队的能力越来越强、数量越来越多,传说中还有一支特殊的边境部队,该特种部队由藏族和山地部落人员组成,直接由印度的对外情报机构“研究分析局”领导。

  除了新成立的国防空间局外,印军还新成立了一系列三军司令部,其中包括一个武装部队特种作战司和一个国防网络局。这三个司令部都将从不同军种抽调合格人员,并通过综合防务参谋部听命于参谋长委员会主席。他们联合司令部的领导层将在印度各武装力量之间仔细分配。这些措施是印军推动更大程度上机构整合和行动联合计划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莫迪政府最近宣布设立总参谋长一职,该消息让印度防务分析师们感到震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印度军方数十年来对改革的抗拒,习惯了停滞不前的进展。在行动层面,印度军方近年来已将大规模的三军演习常规化,这些演习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印度与其外国军事伙伴的双边防务合作中。

  印度国防改革的困境

  虽然前面我们列举的改革措施和努力方向似乎是正确的,但考虑到中国快速的军事进步,印度国防改革的速度、规模和范围仍然不够。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印度的国防管理、采购和购置流程仍然是繁琐而低效的。除此之外,一些更宏观的战略考虑,如印度在优先发展国内国防工业和快速组建现代化部队之间的摇摆不定也让问题更加严重。这清楚地反映在印度无法调和国防生产自给自足的需要和保持对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势的矛盾上。尽管印度在平台搭建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努力非常具有战略意义,但它们仍然遇到严重的拖延。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自独立以来几代的印度国防规划者们。

  在印度政府计划要建造的61条战略要道中,真正只有28条建设完毕。类似的拖延也阻碍了印度空军强化和发展其基地的努力,阻碍了隧道和弹药库的建设和边境铁路扩建项目。尽管印度战略家们愈发意识到中国对网络和电子战的重视,尽管印度民间拥有大量技术人才,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印度部队在这些领域缩小了与解放军的差距。同时,印度的反空间能力,特别是在非动能领域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其特种部队仍然主要集中在反恐和反叛乱方面,而不是在实际控制线沿线的高强度战役中。印度如何在关键战区协调常规部队和准军事部队?目前他们还没有一个持久解决方案。同时,印度的高级指挥系统尤其是在喜马拉雅山边境的指挥系统仍然比中国更加散乱。

  尽管莫迪政府的一连串国防改革无疑是有希望的,但这些改革是否能持久地改变印度庞大的军事机构,并在决策的流动性和跨军种整合方面产生必要的效果,目前还没有定论。首任国防参谋长是否会真正得到授权以及这一角色是否具备促进三军联合的能力,还有待观察。

  然而,加强印度对华防御态势的最大障碍仍然是预算。在2018—2019年,印度的国防预算仅占GDP的1.49%,大多数观察家都表示,为了实现印军雄心勃勃的军事现代化目标,新德里需要将GDP的大约3%投入到国防事业。建立一支新7万至9万兵力的山地打击师以提高印度陆军力量的计划都遭遇了预算限制。

  尽管最近印军一连串高调的公开声明和内部评估要求印度武装部队缩编,并围绕旅级规模的综合战斗群进行架构调整,但印度的地面部队(包括常规部队和准军事部队)规模将继续膨胀。同时,军饷和养老金的激增意味着即使是看似拥有特权的印度陆军现在也不得不将绝大部分预算用于人员费用。2019年印军的人员费用占预算的77%,而2005—2006年仅为为56%。

责任编辑: 昀舒

美国智库CNAS:中印边界军事对峙评估

关键词: 中印关系 印度

来源:“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   2020-07-01 15:51:59

美国智库CNAS:中印边界军事对峙评估

作者:IPP评论/编译

在这种恶劣条件下规划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不仅需要严格的体能准备,如印军在克什米尔的高原作战学校进行体能准备,还需要进行战术创新。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在努力提高其战斗机喷气发动机在高海拔地区的性能,同时在西藏自治区建立了一些富氧高压舱,以使任何后续增援部队都能够更好适应高海拔常规训练对身体的严酷考验。

  报告作者: Daniel Kliman,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的高级研究员和亚太安全项目主任,他的研究专注于美国的对华战略以及美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联盟和伙伴关系的未来。在加入CNAS之前,他曾在美国国防部工作,担任亚洲一体化高级顾问。Iskander Rehman,CNAS亚太安全项目的兼职高级研究员,他的研究重点是亚洲防务问题、大战略和应用历史。Kristine Lee,CNAS亚太安全项目的副研究员。Joshua Fitt,CNAS亚太安全项目的研究助理。

  本报告探讨了不断变化的中印军事平衡,不仅关注国防支出和综合能力,还关注诸如作战概念、地形、作战经验和军事部署等因素。本评估认为,随着中国加快建设实控线附近的基础设施,印度在喜马拉雅边境线的优势正在逐渐削弱。

  中印前线军事评估

  衡量和比较军事能力并非易事。对军队规模、国防预算和整体现代化水平的比较,被证明是有用的,但更多地是作为一个出发点,而不是一个严格的分析模式。的确,仅仅依靠这些简单的指标就表明印度没有能力在军事上挑战中国并不严谨。目前,中国在2019年的国防预算是印度的5倍多,人民解放军在装备数量上相对印度军队拥有绝对优势;在第四代和第五代战斗机、柴油发动机潜艇、轻型火箭炮等装备领域,中国的优势都是明显的。尽管中国军队实施了一系列裁军改革,但拥有近160万现役部队的人民解放军地面部队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军队,印度军队目前有120万人。

  这种基本的测量方式无法准确反映情况。正如马歇尔将军曾经指出的,“各种军事力量的列表……回避了评估军事力量的问题,它没有说明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的实际军事能力。”所有学习安全和军事的学生都很清楚,装备数量很重要,但组织、理论和作战概念以及局部相关问题也很重要,实战经验也是如此,它是战术适应、创新和改革的动力。印度是实战经验更丰富的一方,从1999年的印巴卡吉尔冲突到越界炮击、特种部队突袭和空中冲突,印度近年来经历了一系列低强度冲突,这些冲突现在似乎已经成为印巴敌对的普遍特征。

  另一方面,自1979年中越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没有经历过实战考验。印度军队还定期与世界上最强大、作战经验最丰富的美国军队进行越来越复杂的联合演习,从而为提高作战能力提供了额外的机会。西方部队对印度军队的战术创造力和高度适应性表达了钦佩。中国除了与巴基斯坦和俄罗斯的军事演习外,实战训练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印度和中国都在多重威胁环境中运作。对于中国来说,印度仍然只是一个次要威胁因素,他们的大部分注意力和军事资源都集中在对抗美国和盟国在第一岛链(从日本延伸到中国台湾和菲律宾)内的力量投射;印度仍在努力应对一系列国内叛乱、巴基斯坦核威胁和代理人战争带来的诸多挑战。一旦发生冲突,德里和北京都不能完全动用它们的全部力量。

中印边境的稳定是脆弱的.jpg

中印边境的稳定是脆弱的

  喜马拉雅边境线脆弱的和平

  中印边境线绵延4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有争议边界线。几十年来,中印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其边界划界问题缺乏共识。自1967年的一场血腥小冲突以来,两国虽然一直避免了直接的武装冲突,但始终是极不稳定的和平,两国军队时常发生摩擦。虽然中印关系稳步实现正常化,签署了一系列建立互信的措施,举行了22轮边界谈判,但中印领土争端的持久解决依然遥遥无期。中国和印度的边境巡逻队之间仍然经常经历充满矛盾的遭遇。2017年的洞朗危机发生在印度、不丹和中国的三国交界地区,由此引发的对峙导致两国部队的大规模集结。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持续了73天后的对峙才慢慢结束。这一事件清楚地提醒人们,中印边境的稳定是脆弱的。

  简单比较一下中印两军在喜马拉雅山边界的部署就可以看出,无论是驻扎在实控线附近的地面部队数量,还是前线部署的空军,印度在局部军事力量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这种数量上的不对称可以部分归因于两国领土防御态势的历史变化。印度在各个山口和山谷一带驻扎了大量的军队和准军事部队,中国根据其边境防御理论,将大部分常规部队驻扎在内地,在发生冲突时突击前进。

  但是在过去的十年中,一系列事态发展正在持续削弱印度的军事优势。首先,中国在西藏各地的基础设施建带来诸多影响,包括铺设数千公里的光缆,建设终端卫星站、高速公路和高铁。尤其是中国高铁的稳步延伸特别引起了印度的关注。事实上,从成都到拉萨的高铁,以及计划中的从日喀则到亚东的铁路线,使解放军能够在宽度和广度上实现其“跨战区机动”的作战理念。一旦发生冲突,北京可以在青藏高原上实现快速的横向调动,将解放军从西线转移到东线,同时从内地快速运送几个师的增援部队。但印度军队仍然受制于其边境一侧地形的崎岖不平,这对战区内的流畅部署构成了重大障碍。

  正如一位印度国家安全高级官员所言:“中国人可以从青藏高原的快速移动中获益,而印度的作战构想则是根据喜马拉雅山的地形特点制定的,该地区主要由一系列垂直划定的山谷组成,几乎就像手的手指一样。”不过,印度军队从一个“手指”转移到另一个“手指”面临着后勤补给困难。

  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关键地理节点,印度用数千上万的部队进行物理“堵截”,可以让印度避免因增援延误而再次屈服于中国的风险。问题是,考虑到实控线附近不断变化的安全平衡,这种人力密集型的领土防御方法是否仍然是最有效和最具成本效益的?

  其次,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也有利于中国的军事阵地——特别是在西线——直接俯瞰印度的边境前哨,这使得解放军在监视、火炮和导弹方面具有优势。更广泛地讲,印度越来越担心他们的空军基地在解放军炮火和导弹打击面前不堪一击。印度军队对几条狭窄的交通干线——无论是蜿蜒的山路还是摇摇欲坠的桥梁——过度依赖,一旦发生冲突,这些交通干线可能会突然被精确制导导弹切断,或者被特种部队破坏。同时,北京在网络战和电子战方面的快速发展是印度的另一个焦虑。

  前线的严酷地理环境

  漫长的中印边境包括一些世界上最严酷的地理环境。西部的阿克赛钦荒芜的荒地,冬季气温可降至零下50摄氏度;东部的藏南地区茂密的水涝森林,年降雨量经常为世界之最。这种极端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几乎影响到军事行动的每一个方面。在青藏高原等缺氧的高海拔地区,飞机的有效载荷能力有限,喷气式发动机点火时间较长,气压较低导致航空弹药的飞行轨迹变化很大。同时,极寒会损坏直升机旋翼,造成润滑油结冻、炮膛开裂。

  在雨水充沛的东线,季风季节经常出现大洪水、低能见度和山体滑坡。崎岖不平的地形褶皱会使部队更容易躲避雷达和空中侦察,回声会降低声测距火炮定位系统的性能。即使是体能处于巅峰状态的士兵,也需要长达十天的时间来适应高海拔地区,5400米以上的高原则根本无法适应。缺乏适当的身体准备往往会造成致命的后果。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印度军队调动时没有进行必要的渐进式爬升,高空肺水肿造成的伤亡比中方火力造成的伤亡还要多。同样,在喀喇昆仑东部海拔1.8万英尺的世界最高战场——锡亚琴冰川上,因冻伤和雪崩而死亡的印巴两军士兵比实际战斗死亡的更多。

  在这种恶劣条件下规划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不仅需要严格的体能准备,如印军在克什米尔的高原作战学校进行体能准备,还需要进行战术创新。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在努力提高其战斗机喷气发动机在高海拔地区的性能,同时在西藏自治区建立了一些富氧高压舱,以使任何后续增援部队都能够更好适应高海拔常规训练对身体的严酷考验。印度考虑将混合动力军用车辆部署到高原,以抵消传统内燃机在极寒高海拔地区的脆弱性。

  在空军方面,印度的情况稍好一点。2013年,印度将一架C-130J“超级大力神”飞机降落在拉达克的世界最高机场。最近,印度实现了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自主研发的轻型通用直升机降落在6000米高原。中国在西藏的空军基地相对较少,战斗机在极高海拔地区作战在燃料和有效载荷能力方面都受到严重的限制。尽管如此,印度在这一领域的长期优势也可能面临消散的风险。

  此外,两国国防管理部门的某些关键性差异会对作战行动的结果产生显著影响。2016年初,中国进行了一次重大军事区划调整,将成都军区和兰州军区合并为西部战区。中国新时代的国防改革还进一步提升了对“非接触”行动的重视——通过创建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将太空战、网络战和电子战能力整合在一起。中国最主要的准军事力量——武警,已被置于中央军委的唯一指挥之下,日益强大和装备精良的武警部队大量驻扎在中国西部——有望在中印冲突时,在支持解放军作战行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在边界的印度一侧,实控线的防务被划分给几个战区的陆军、准军事部队和空军。由于某些准军事部队的控制和任务分配而产生的紧张关系偶尔会蔓延到公共领域,印度陆军军官抱怨说,准军事部队和陆军部队在关键的边境地区以不同的指挥系统共同驻扎,产生了“部队内部摩擦”和“紧急情况下的混乱”等风险。一位退役的印度陆军军官指出,“中国在边界线的指挥系统更加顺畅、更加一体化。在冲突开始阶段,中国对印度具有潜在的指挥优势。”

  在喜马拉雅高原,印度政府在实际控制线一侧实施了庞大的公路和铁路建设计划,同时不但在拉达克至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的各个高原集结点扩建机场,还建造或整修一些前沿着陆场。印度空军将这一长期建设计划视为未来联合战役的关键。印军一位发言人在2013年8月指出,机场现代化计划将 "更好地满足我们陆军的需求,因为陆军在高海拔和荒凉地区严重依赖空中交通"。事实上,过去几年的情况证明,在攻击直升机作战控制权归属问题上,印度陆军和空军的紧张关系仍然存在,但总体上印度陆军和空军间的关系近年来得到了改善,印度陆军似乎最终占据了上风,陆军建设了一支由10个直升机攻击中队共100多个飞行平台组成的强大陆军航空兵部队。

  有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越来越重视空中突击,印度陆军的野心是要模仿美国陆军打造自己的陆航部队,包括重型运输机、侦察机和攻击直升机。这些构建打击力量的努力是印军重新强调发展专门针对喜马拉雅战区空降攻击能力的一部分。新德里最近已着手购买“阿帕奇”和“支奴干”攻击直升机,这两种直升机都已在中印边境的高空简易机场成功试降。印度的新型“阿帕奇”中队将专门用在印度与中国的东北边境,为孤立的印度军队提供关键的快速火力支援。“支奴干”既可以空运155毫米榴弹炮,也可以空运轻型山炮。此外,印度还购买了C-130和C-17“环球霸王”等重型军用运输机。

  印度空军司令达诺阿元帅最近在评价“支奴干”的能力时指出,"将重型装备转移并使部队从高海拔地区迅速适应是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能力。如果敌人在任何山谷中出其不意地袭击我军,我们可以立即将部队转移过去投入战斗。这架直升机让我们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得到了加强。高空的博弈将更多地与中国,而非与巴基斯坦博弈”。

  同时,印度还加大了对一系列监视技术的投资力度——从高空微型无人驾驶飞行器(UAVs)到雷达载具、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和雷达成像卫星,这使其武装部队能够更密切地关注中国部队的秘密行动以及沿实际控制线的道路和掩体发展情况。

  印度的忧虑

  印度对中国日益强大的陆基侦察打击综合体系感到担忧,尤其是对中国不断增长的导弹和火箭弹库存感到担忧,因此印军更加重视加强基础设施抗打击能力、基地复原力。印度国防部已经批准在实际控制线沿线建设加固的弹药储存库和飞机掩体,以及在布拉马普特拉河和一些山谷深处开发一个庞大的地下隧道和铁路网络。当这些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项目最终完成时,大量的印度部队将能够在某些关键的次战区内更自由行动,而不必担心在冲突开始阶段就被精确火力打成残废或行动受阻。

  印度空军飞行员现在也与台军飞行员一样在公路上练习紧急降落,以便在跑道严重受损的情况下保持起降能力。最近,印度政府以安全为由,悄悄向中印边境近500个偏僻村庄的私营电信公司施压,要求它们将数字电话终端服务从商业卫星迁移到印度自主研发的军用卫星上。最后,印度空军在经历了多年的预算吃紧后,试图通过加大对先进防空系统的投资力度来缓解其在实际控制线的军事劣势。目前从俄罗斯采购的五套自行式S-400地对空导弹系统就是一个例子,第一套系统计划于2020年秋季运抵印度。

  尽管如此高调的采购可能会对美印防务关系产生潜在的破坏,美国可能会根据《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CAATSA)对印度实施制裁,但采购S-400仍然被视为 "高度优先"的需求,因为这将大大改变印度空军态势。事实上,S-400的入役不仅被视为一种非常划算的的防空策略,更是被视为解放印度日益减少的多用途战斗机,允许它们将重点放在空对地而非防御性防空任务上的关键因素。

  在过去十年中,印度地面部队更加重视对峙时打击对手的能力,印军在印度有争议的北部外围部署了两个火箭炮团和几个布拉莫斯导弹团,优化了其在山地的精确打击。印度陆军特种部队和前线步兵现在部署了多个无人机分队,这大大增强了他们进行视线外侦察和引导精确打击的能力。印度陆军还将越来越多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前移部署到实际控制线沿线少数几个地形适合机动作战的地区(拉达克和锡金北部),并制订了作战计划。根据印军的作战计划,机械化部队需要在战时推进到西藏腹地深处,以占领铁路和公路为目标,以防止中国迅速投入更多兵力。

  这种作战计划还会得到其他特种作战行动的支援,印度特种部队的能力越来越强、数量越来越多,传说中还有一支特殊的边境部队,该特种部队由藏族和山地部落人员组成,直接由印度的对外情报机构“研究分析局”领导。

  除了新成立的国防空间局外,印军还新成立了一系列三军司令部,其中包括一个武装部队特种作战司和一个国防网络局。这三个司令部都将从不同军种抽调合格人员,并通过综合防务参谋部听命于参谋长委员会主席。他们联合司令部的领导层将在印度各武装力量之间仔细分配。这些措施是印军推动更大程度上机构整合和行动联合计划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莫迪政府最近宣布设立总参谋长一职,该消息让印度防务分析师们感到震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印度军方数十年来对改革的抗拒,习惯了停滞不前的进展。在行动层面,印度军方近年来已将大规模的三军演习常规化,这些演习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印度与其外国军事伙伴的双边防务合作中。

  印度国防改革的困境

  虽然前面我们列举的改革措施和努力方向似乎是正确的,但考虑到中国快速的军事进步,印度国防改革的速度、规模和范围仍然不够。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印度的国防管理、采购和购置流程仍然是繁琐而低效的。除此之外,一些更宏观的战略考虑,如印度在优先发展国内国防工业和快速组建现代化部队之间的摇摆不定也让问题更加严重。这清楚地反映在印度无法调和国防生产自给自足的需要和保持对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势的矛盾上。尽管印度在平台搭建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努力非常具有战略意义,但它们仍然遇到严重的拖延。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自独立以来几代的印度国防规划者们。

  在印度政府计划要建造的61条战略要道中,真正只有28条建设完毕。类似的拖延也阻碍了印度空军强化和发展其基地的努力,阻碍了隧道和弹药库的建设和边境铁路扩建项目。尽管印度战略家们愈发意识到中国对网络和电子战的重视,尽管印度民间拥有大量技术人才,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印度部队在这些领域缩小了与解放军的差距。同时,印度的反空间能力,特别是在非动能领域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其特种部队仍然主要集中在反恐和反叛乱方面,而不是在实际控制线沿线的高强度战役中。印度如何在关键战区协调常规部队和准军事部队?目前他们还没有一个持久解决方案。同时,印度的高级指挥系统尤其是在喜马拉雅山边境的指挥系统仍然比中国更加散乱。

  尽管莫迪政府的一连串国防改革无疑是有希望的,但这些改革是否能持久地改变印度庞大的军事机构,并在决策的流动性和跨军种整合方面产生必要的效果,目前还没有定论。首任国防参谋长是否会真正得到授权以及这一角色是否具备促进三军联合的能力,还有待观察。

  然而,加强印度对华防御态势的最大障碍仍然是预算。在2018—2019年,印度的国防预算仅占GDP的1.49%,大多数观察家都表示,为了实现印军雄心勃勃的军事现代化目标,新德里需要将GDP的大约3%投入到国防事业。建立一支新7万至9万兵力的山地打击师以提高印度陆军力量的计划都遭遇了预算限制。

  尽管最近印军一连串高调的公开声明和内部评估要求印度武装部队缩编,并围绕旅级规模的综合战斗群进行架构调整,但印度的地面部队(包括常规部队和准军事部队)规模将继续膨胀。同时,军饷和养老金的激增意味着即使是看似拥有特权的印度陆军现在也不得不将绝大部分预算用于人员费用。2019年印军的人员费用占预算的77%,而2005—2006年仅为为56%。

昀舒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