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全美亚洲研究所:中国正寻求重塑国际秩序来实现自身战略目标

关键词: 中国外交 中国-欧盟关系 美国 中美贸易战 中美关系

来源:大国策智库 2019-03-21 09:52:17

全美亚洲研究所:中国正寻求重塑国际秩序来实现自身战略目标

作者:吴天昊/编译

如果中国继续运用其巨大的外汇储备在世界各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那么这将进一步巩固其对他国领导人及国民的影响力;如果中国能够兑现其金融承诺,并化解投资海外基础设施项目在当地产生的负面溢出效应,那么其他国家很难对冲中国的影响力;如果美国及其他西方强国选择更慷慨地提供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那么或许可以对冲或者取代中国作为首选出资方的地位。

  4、中国对台湾日益增加的挑战

  该章节由兰德公司高级政治学家迈克尔·蔡斯(Michael S. Chase)撰写,重点分析在日益崛起过程中,中国对台政策的演变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文章指出,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这不仅仅是因为北京方面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视,以及台湾问题在中国内政中的重要性,而且还缘于台湾对中国不断抬高的战略目标的影响力。习近平主席已明确将两岸统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自2016年民进党的蔡英文当选台湾“总统”、民进党控制台湾立法机构后,中国多措并举,不断加大对台施压力度,包括外交孤立、军事恫吓、经济胁迫、影响力行动等。与此同时,中国还提出了惠台“31条措施”,以吸引台湾关键人群,重点是年轻人和商界人士。

  文章分析认为,中国的对台政策将带来以下影响:一是中国强化对台施压给美国带来了严峻挑战,但这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台湾民众更加团结,使很多人越来越开始怀疑两岸关系密切所带来的“红利”。二是如果北京方面希望保持稳定、建设性的两岸关系,就需要采取一种更具创造性、更加灵活的方式与台湾打交道。三是美国需要用更大的视野来考虑台湾的安全需求,包括帮助台湾增加应对中国大陆各种施压的弹性。

  5、东南亚地区不断变化的风向:中国的主导地位及地区秩序的未来

  该章节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科学助理教授庄嘉颖(Ja Ian Chong)撰写,主要分析了中国在东南亚及南海地区不断提升的影响力,以及对地区和美国带来的影响。

  文章指出,中国日益提升的经济、战略及政治地位使其在塑造东南亚地区格局方面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北京方面“漠视”战略克制、地区国家无力解决联合行动问题,以及美国未来在该地区所扮演的角色的不确定性都强化了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这些发展趋势不仅反映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传统密切关系,也表明中国近期试图主动发展这种关系,并分化东盟内部的团结。如果美国希望保持在东南亚的前沿存在,那么中美间的摩擦将会变得更加直接、频繁和激烈。强大的地区伙伴关系及可信赖的法制秩序是确保东南亚国家经受住中美冲突的关键。

  文章分析认为,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的提升将带来以下政策影响:一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提升及美国地区领导地位的不确定性,意味着东南亚核心地位的持续消弭。这种核心地位曾经有助于推动地区稳定。如果东南亚国家希望保持地区自治,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那么他们必须克服集体行动上出现的问题。二是东盟在管控中美间紧张关系方面面临的挑战,意味着成员国急需决定是对东盟进行大幅改组还是选择采取不同的机制安排。三是美国必须向东南亚地区更加清晰地阐述和实施印太战略。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取决于其与东盟、东南亚国家个体及其他地区行为体之间关系的透明性、持续性和发展方向。

  6、红旗伴随着贸易而来:中国作为印度洋大国的未来

  该章节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高级研究员大卫·布儒斯特(David Brewster)撰写,重点分析了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日益增加的战略存在,特别是未来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文章指出,未来几年,受国家经济利益不断拓展的驱动,中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将大幅增加。然而,中国的军事存在将是有限的,因为取得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主导地位将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军事能力持续几十年的提升并培养地区安全伙伴国。而在短期和中期,中国的陆上和海上军事能力将主要用于保护本国国民和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能力将不断发展,并将为北京方面提供应对各种危机事态的选项。

  文章分析认为,中国增加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将带来以下政策影响:一是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将会增加,以满足其战略需求,包括保护海上交通线,保护本国国民和经济利益。二是中国的海上军事存在将会增加,以便应对种类日益繁多的危机事态。对中国而言,即使从长远来看,要控制整个印度洋也是一项巨大挑战。三是为了保护本国国民和资产,中国主要依靠当地的安保力量及私人保安公司,并将在必要时部署中国海军陆战队等快反部队。四是华盛顿方面不应认为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一定会比肩美国。五是美国需要制定一项战略,以应对多极战略环境下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具备一定规模但不占主导地位的军事存在。

  7、中国的“一带一路”:一个倡议、三大战略

  该章节由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中国军事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伍思诺(Joel Wuthnow)撰写,重点分析了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及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和不确定性。

TIM截图20190321105647.jpg

  文章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全球实力日益崛起的最好体现,然而该倡议的动机与影响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一带一路”倡议由三个不同的战略组成,每个战略都有自己的目标、实施工具,并将面临不同的挑战。政治上,该倡议旨在强化习近平主席及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但也需要应对公众的矛盾心理及被曲解的官僚动机。经济上,“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很多利益集团受益,包括纳入该倡议的省份和城市以及国有企业,但同样也将面临经济、法律与治理等方面的多重风险。地缘政治上,该倡议致力于打造更加稳定的边疆地区、发展关键伙伴关系、实现能源多样化,并使中国能够更加有效地与美国开展竞争。然而,该战略也因参与国的犹豫不决及国际社会对其目的与结果的质疑而在实施过程中举步维艰。

  文章分析认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将带来以下政策影响:一是“一带一路”倡议将呈现出很多关于中国作为新兴全球大国的经验教训,包括其战略灵活性,经济策略的运用、多重目标与动机,以及中国官僚体制中存在的相互矛盾的问题。二是如果对“一带一路”倡议不加规制,那么该倡议将威胁到参与国的主权,损害美国的战略利益。然而,这种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自身的局限性、伙伴国态度的摇摆,以及其他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等都会使“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三是受资源及政治因素制约,美国无法与“一带一路”倡议展开对等竞争。更好的途径是利用美国的比较优势,包括盟国、安全伙伴国及价值观等,来维持地区平衡、市场准入及自由准则。

责任编辑: 昀舒

全美亚洲研究所:中国正寻求重塑国际秩序来实现自身战略目标

关键词: 中国外交 中国-欧盟关系 美国 中美贸易战 中美关系

来源:大国策智库 2019-03-21 09:52:17

全美亚洲研究所:中国正寻求重塑国际秩序来实现自身战略目标

作者:吴天昊/编译

如果中国继续运用其巨大的外汇储备在世界各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那么这将进一步巩固其对他国领导人及国民的影响力;如果中国能够兑现其金融承诺,并化解投资海外基础设施项目在当地产生的负面溢出效应,那么其他国家很难对冲中国的影响力;如果美国及其他西方强国选择更慷慨地提供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那么或许可以对冲或者取代中国作为首选出资方的地位。

  2019年1月31日,美智库全美亚洲研究所(NBR)发布《战略亚洲2019:中国日益膨胀的战略野心》研究报告。该报告由全美亚洲研究所邀请美国国内外不同领域的中国问题专家联合撰写,共11个章节,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估中国不断拓展的国际影响力,称中国正寻求重塑国际秩序来实现自身战略目标,并据此为美盟提出应对策略。原文标题为:Strategic Asia 2019:China’s Expanding Strategic Ambitions。

51CVT6pG51L._SX331_BO1,204,203,200_.jpg

  1、中国寻求全球主导地位的捷径

  该章节由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全美亚洲研究所战略亚洲项目主任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J. Tellis)撰写,重点分析中国为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存在而采取的挑战美国主导地位的措施。

  文章指出,近几十年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转型,国家实力的日益提升将确保中国最终挑战美国自冷战以来所享受的“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秩序。这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978年邓小平巩固了领导地位,并持续至1991年冷战结束。该阶段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从1991年至2008年,中国基于之前的发展,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第三阶段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持续至今。在这个时期,中国坚定了成为世界大国的决心,并发展成与美国实力相当的对手。

  文章分析认为,中国扩大在全球范围内的存在将带来以下政策影响:一是北京方面在获取全球主导地位方面拥有清晰的愿景和深思熟虑的战略,这些努力已经使中国走上了成为与美国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的轨道上。二是美国大战略的首要任务必须是防止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亚洲安全的提供者及全球最重要的大国。三是为实现这一目标,一项明智的美国战略应聚焦惩罚中国“掠夺性”的经济行为,并保护全球化、通过减少盟国间贸易冲突强化美盟关系、持续开展以提升有效投送能力为重点的军事现代化。

  2、中国寻求大国地位背景下的俄罗斯与北极

  该章节由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政治科学与法学教授伊丽莎白·威什尼克(Elizabeth Wishnick)撰写,重点分析了俄罗斯与北极对中国寻求大国地位的作用,以及中国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文章指出,中俄伙伴关系及中国在北极事务中日益提升的作用表明其渴望成为“规则制定者”。作为中俄关系的“局内人”及北极事务的“局外人”,中国将面临不同的挑战。在发展对俄关系方面,为换取俄罗斯的外交支持和军事合作,中国必须接受在中亚、北极等问题上面临的制约因素,以及在乌克兰等问题上与俄罗斯的政策分歧。在北极事务上,中国担心在北极治理架构制定问题上被排除在外,并寻求通过外交和投资来确立其在北极事务中的地位,以便充分利用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及其北极委员会观察员的身份。

  文章分析指出,中俄日益走进及中国加大北极事务参与力度将带来以下政策影响:一是美国为盟国及民主原则与机制提供更大的支持将对反制中俄关系发展、削弱中俄联盟职能至关重要。二是俄罗斯寻求更加多样化的亚洲政策将约束中国的地区野心。三是中国的北极“野心”反映出其要成为世界大国及海洋强国的梦想。美国应该在警惕中国增加在北极地区经济活动的同时,将中国纳入北极治理体系。四是美国应通过为科研活动提供资金、对破冰船队进行现代化改造、开展环境保护合作、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方式,在北极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3、中国寻求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朝鲜半岛、日本及东海

  该章节由美国和平研究所高级政策分析师帕特里夏·金(Patricia M. Kim)撰写,重点分析了中国为扩大其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而做出的努力,以及中国的对韩、对朝、对日及东海战略。

  文章指出,中国寻求建立一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秩序,以便从中享受其在各个领域的优势地位,并在赢得邻国尊重与支持的同时,“随心所欲”地保护自身利益。中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上述目标:一是通过公共外交战略,来赢得有关国家对其大国野心的支持。二是通过经济战略,吸引地区国家参与中国主导的倡议。三是通过安全战略,凭借其不断增强的军事能力,来强化对东海地区的领土主权宣示,弱化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在朝鲜半岛,北京方面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离间韩美关系,并维护中朝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国希望与日本保持稳定的经济关系,但同时将日本视为主要地区竞争对手,努力防止其在地区安全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文章分析认为,中国提升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将带来以下政策影响:一是为维持地区影响力,监督中国破坏地区稳定的行为,美国必须继续强化与韩国、日本的联盟关系,制定一份更全面、更积极的地区战略,而不仅仅是聚焦平衡中国。二是为了与中国开展竞争,阐明地区承诺,美国必须与该地区保持军事和经济接触,继续重申民主治理、政治自由及法制的价值。三是美国必须与盟国开展合作,利用中国对地区稳定的渴望来劝阻其采取破坏性政策,鼓励中国共同应对地区和全球挑战。

  4、中国对台湾日益增加的挑战

  该章节由兰德公司高级政治学家迈克尔·蔡斯(Michael S. Chase)撰写,重点分析在日益崛起过程中,中国对台政策的演变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文章指出,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这不仅仅是因为北京方面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视,以及台湾问题在中国内政中的重要性,而且还缘于台湾对中国不断抬高的战略目标的影响力。习近平主席已明确将两岸统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自2016年民进党的蔡英文当选台湾“总统”、民进党控制台湾立法机构后,中国多措并举,不断加大对台施压力度,包括外交孤立、军事恫吓、经济胁迫、影响力行动等。与此同时,中国还提出了惠台“31条措施”,以吸引台湾关键人群,重点是年轻人和商界人士。

  文章分析认为,中国的对台政策将带来以下影响:一是中国强化对台施压给美国带来了严峻挑战,但这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台湾民众更加团结,使很多人越来越开始怀疑两岸关系密切所带来的“红利”。二是如果北京方面希望保持稳定、建设性的两岸关系,就需要采取一种更具创造性、更加灵活的方式与台湾打交道。三是美国需要用更大的视野来考虑台湾的安全需求,包括帮助台湾增加应对中国大陆各种施压的弹性。

  5、东南亚地区不断变化的风向:中国的主导地位及地区秩序的未来

  该章节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科学助理教授庄嘉颖(Ja Ian Chong)撰写,主要分析了中国在东南亚及南海地区不断提升的影响力,以及对地区和美国带来的影响。

  文章指出,中国日益提升的经济、战略及政治地位使其在塑造东南亚地区格局方面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北京方面“漠视”战略克制、地区国家无力解决联合行动问题,以及美国未来在该地区所扮演的角色的不确定性都强化了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这些发展趋势不仅反映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传统密切关系,也表明中国近期试图主动发展这种关系,并分化东盟内部的团结。如果美国希望保持在东南亚的前沿存在,那么中美间的摩擦将会变得更加直接、频繁和激烈。强大的地区伙伴关系及可信赖的法制秩序是确保东南亚国家经受住中美冲突的关键。

  文章分析认为,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的提升将带来以下政策影响:一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提升及美国地区领导地位的不确定性,意味着东南亚核心地位的持续消弭。这种核心地位曾经有助于推动地区稳定。如果东南亚国家希望保持地区自治,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那么他们必须克服集体行动上出现的问题。二是东盟在管控中美间紧张关系方面面临的挑战,意味着成员国急需决定是对东盟进行大幅改组还是选择采取不同的机制安排。三是美国必须向东南亚地区更加清晰地阐述和实施印太战略。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取决于其与东盟、东南亚国家个体及其他地区行为体之间关系的透明性、持续性和发展方向。

  6、红旗伴随着贸易而来:中国作为印度洋大国的未来

  该章节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高级研究员大卫·布儒斯特(David Brewster)撰写,重点分析了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日益增加的战略存在,特别是未来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文章指出,未来几年,受国家经济利益不断拓展的驱动,中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将大幅增加。然而,中国的军事存在将是有限的,因为取得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主导地位将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军事能力持续几十年的提升并培养地区安全伙伴国。而在短期和中期,中国的陆上和海上军事能力将主要用于保护本国国民和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能力将不断发展,并将为北京方面提供应对各种危机事态的选项。

  文章分析认为,中国增加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将带来以下政策影响:一是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将会增加,以满足其战略需求,包括保护海上交通线,保护本国国民和经济利益。二是中国的海上军事存在将会增加,以便应对种类日益繁多的危机事态。对中国而言,即使从长远来看,要控制整个印度洋也是一项巨大挑战。三是为了保护本国国民和资产,中国主要依靠当地的安保力量及私人保安公司,并将在必要时部署中国海军陆战队等快反部队。四是华盛顿方面不应认为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一定会比肩美国。五是美国需要制定一项战略,以应对多极战略环境下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具备一定规模但不占主导地位的军事存在。

  7、中国的“一带一路”:一个倡议、三大战略

  该章节由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中国军事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伍思诺(Joel Wuthnow)撰写,重点分析了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及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和不确定性。

TIM截图20190321105647.jpg

  文章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全球实力日益崛起的最好体现,然而该倡议的动机与影响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一带一路”倡议由三个不同的战略组成,每个战略都有自己的目标、实施工具,并将面临不同的挑战。政治上,该倡议旨在强化习近平主席及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但也需要应对公众的矛盾心理及被曲解的官僚动机。经济上,“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很多利益集团受益,包括纳入该倡议的省份和城市以及国有企业,但同样也将面临经济、法律与治理等方面的多重风险。地缘政治上,该倡议致力于打造更加稳定的边疆地区、发展关键伙伴关系、实现能源多样化,并使中国能够更加有效地与美国开展竞争。然而,该战略也因参与国的犹豫不决及国际社会对其目的与结果的质疑而在实施过程中举步维艰。

  文章分析认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将带来以下政策影响:一是“一带一路”倡议将呈现出很多关于中国作为新兴全球大国的经验教训,包括其战略灵活性,经济策略的运用、多重目标与动机,以及中国官僚体制中存在的相互矛盾的问题。二是如果对“一带一路”倡议不加规制,那么该倡议将威胁到参与国的主权,损害美国的战略利益。然而,这种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自身的局限性、伙伴国态度的摇摆,以及其他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等都会使“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三是受资源及政治因素制约,美国无法与“一带一路”倡议展开对等竞争。更好的途径是利用美国的比较优势,包括盟国、安全伙伴国及价值观等,来维持地区平衡、市场准入及自由准则。

  8、实力与距离:中国的全球海上利益及遥远的海外投资

  该章节由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中国海洋战略教授安德鲁·埃里克森(Andrew Erickson)撰写,重点分析了中国海上投送能力的提升与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之间的关系。

  文章指出,在“民族复兴”旗帜的引领下,中国正在全方位提升国家实力,这需要不断拓展海外利益。在利用前所未有的实力(特别是快速发展的海军力量),来拓展海外利益过程中,中国正面临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为此,中国正在投入大量资源。然而对中国而言,未来几十年,像美国那样发展并维持全球保障能力并不切合实际,因为中国并没有美国曾经享有的那种独特机遇,并且在地理位置上也受到限制。此外,在国力持续发展进入第4个十年后,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发展阻力,这或将影响其在海外的发展,并带来内部风险。即使是由内部问题导致中国出现混乱,这种混乱局面也会给缺乏海上缓冲的近邻带来巨大挑战。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建议:一是为应对中国不断拓展的海上存在,美国应精心编织其在全球的盟国和伙伴国网络,这将为美国提供无人能及的影响力、准入权及力量投送能力。二是美国的决策者必须居安思危,考虑在各种危机事态下如何利用中国远程力量投送能力的缺陷来塑造中国的行为。三是美国的规划人员必须着眼中美间在技术上存在的不平衡,并聚焦中国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建设投资,以应对中国的军事反干涉能力。

  9、中国在重塑国际金融体系方面的作用:削减美国的实力并建立地区秩序

  该章节由布鲁金斯研究所布鲁金斯—耶鲁博士后研究院杜如松(Rush Doshi)撰写,重点分析了中国在其大战略框架内为重塑国际金融架构所做出的努力。

  文章指出,中国的崛起意味着近几个世纪以来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将不是说英语的西方民主、自由国家,其经济也不是由市场驱动的。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正面临与美国的霸权发生冲突及被周边国家围堵的风险。这种安全上的焦虑将塑造中国的经济与金融战略。对美国,中国采取了削弱美国金融实力的战略。该战略支持货币多元化及建立平行的支付与信用评价机制,以弥补其在应对美国金融制裁方面的弱点。对邻国,中国强化对这些国家的金融影响力,倡导建立人民币区、新的金融机制及基础项目投资基金。

  文章分析认为,中国重塑国际金融架构将带来以下政策影响:一是短期,中国获得对周边国家的约束力将为其提升影响力奠定基础,除非美国能够再度参与多边经济进程,以及将中国“一带一路”等框架下的双边倡议变成多边倡议。二是中期,中国重建国际金融体系的基础将为那些受制裁国家提供规避美国金融施压的机会,同时提高中国对美国金融制裁的抵抗力。三是长期,中国倡导货币多元化,推广人民币结算也将提升其对美国金融制裁的抵抗力。

  10、中国的全球开发“盛宴”

  该章节由威廉与玛丽学院“援助数据”科研实验室政策分析主任萨曼莎·科斯特(Samantha Custer)及威廉与玛丽学院政府与国际关系教授迈克尔·迪尔内(Michael Tierney)联合撰写,重点分析了中国如何在海外利用官方融资来发展国家利益,探讨了此举对资金接受国及美盟带来的影响。

  文章指出,中国不透明的官方融资加剧了一种说法,即中国是一个“流氓”捐赠国,通过与腐败政权结伴,引诱别国进行超出自身偿还能力的贷款,迫使资金接受国政府做出安全或经济上的让步。证据表明,中国向他国提供贷款收到了回报,赢得了资金接受国民众的认可,密切了与外国领导人的关系,得到了他国在经济和安全上的让步。然而,中国的“钱包力量”并不是总能如愿以偿地提升影响力,甚至在一些具体情况下会适得其反。

  文章分析认为,如果中国继续运用其巨大的外汇储备在世界各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那么这将进一步巩固其对他国领导人及国民的影响力;如果中国能够兑现其金融承诺,并化解投资海外基础设施项目在当地产生的负面溢出效应,那么其他国家很难对冲中国的影响力;如果美国及其他西方强国选择更慷慨地提供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那么或许可以对冲或者取代中国作为首选出资方的地位。

  11、中国对新型全球价值观的推广

  该章节由法国知名学者、蒙坦尼研究所顾问顾德明(François Godement)撰写,重点分析了中国的全球价值观,认为中国既不推崇也不反对现行全球价值观及国际法,而是根据自身利益对其进行解读。

  文章妄称,长期以来,中国已经从苏联的盟国逐渐转变成开始融入绝大多数国际组织和规则体系。但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这一过程出现了转折。中国已经开始放弃长期坚持的韬光养晦政策,开始倡导“中国的补充替代方案”,更倾向与其他国家达成双边协议,来挑战自由国际秩序。中国更喜欢将国际秩序变得形同虚设,而不是推崇修正主义的大动作。中国还善于利用许多民主国家出现的自我怀疑和孤立主义倾向。中国强调有选择地参与多边机制,并寻求一种非强制性、低成本的国际秩序。这种国际秩序是建立在两大相互矛盾的支柱之上,即一方面,国家主权是根本原则;另一方面,商品与服务的自由流动,但中国作为发展中经济体需享受例外待遇。

  针对上述情况,文章建议:一是西方民主国家必须努力规制中国的游说能力。在集权国家,这种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广泛运用,并在侵蚀民主价值观。二是西方民主国家必须要求中国提高外向型企业的金融和管理透明度,共同履行国际合作准则与标准。三是需要通过增加和发展联合国成员国,来升级联合国准入机制及联合国体系内联盟构建原则。

昀舒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