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2019-02-15 09:59:10
作者:朱锋
40年前的1979年,哈佛大学著名亚洲问题专家傅高义发表了《日本第一》一书。在书中,傅高义通过社会研究的方法,深入地揭示了日本为什么在二战战败的废墟中只用30年左右的时间又重新脱颖而出的原因。傅高义教授用《日本第一》来做书名,既是要提醒美国人不要忽视日本的潜力,同时又是重在强化他所分析的“日本奇迹”背后独特的日本因素。
美国是亚洲的“天花板”吗
2019年是傅高义教授这本名著出版整整40年。一种批评的意见认为,“日本第一”已是幻想,美国是所有亚洲国家的“天花板”。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对日本成功实施的贸易战以及逼日本在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等一系列的打压行动,让日本永远不可能实现“日本第一”。现在,美国又用比当年更为严厉的方式来对付中国,同样也想“逼退”中国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强劲势头,美国再次成为了中国成长的“天花板”。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其实站不住脚。
美国当年对日本、今天对中国的贸易和科技打压,是国际关系以国家间利益竞争关系为本质所决定的。在一个实际上是“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家间的利益竞争是影响大国关系最为普遍和深刻的因素。美国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明确说过,世界政治就是“脏活”。虽然不少学者主张国际关系、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既应该是道义关系、更应该是规则关系。但现实是,国际关系最本质的竞争,永远是赤裸裸的利益竞争关系。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利益的竞争,竞争的手段必须要有道义与规则的包装和成分。只有这样,无论是20世纪末还是21世纪的国家间竞争,才能真正有赢的希望。
今天国际体系中的美国单极霸权,助长了美国为了保持自身的优势利益和霸权地位,动不动挥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主义的“大棒”。单极体系,是霸权国家缺乏有效的外在权力制衡机制的国际体系,是国际系统中权力分配失衡的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霸权地位导致了美国在各种国际议题上的权力滥用。包括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频繁的“退群”行动就是一个例子。
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霸权国家是所有国家崛起和强大的“天花板”。但问题是,由国家间权力分配的现状所决定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历史都告诉我们,国家间权力的再分配所产生的新的权力结构,一定会带来国际体系和秩序的变更。最近的例子,就是苏联解体所造成的两极体系的崩溃。当然,冷战后国际体系中的多极化趋势虽然在发展,但国家间权力分配的“单极特征”尚未出现决定性的变化。
日本为何跳不出美国掌心
美国是日本发展的“天花板”,是因为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冷战结束以来,继续强化美日同盟、在美国主导的单极体系中继续谋求安全和发展,恰恰是日本没有改变的“大战略”。尤其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日之间领土争议的加剧,日本反而越发成为美国主导的单极体系的坚定支持者。认定美国的单极霸权最大限度符合日本的利益,这才是日本真实的“天花板”。
美国是中国成长的“天花板”吗?美国是中国崛起将长期面临的、最大的国际体系性的限制因素,但并非中国的成长就不能跨越美国因素。从国土资源、人口规模、教育与科技能力以及现有的工业发展规模等各种因素来看,中国是最有潜力实现综合国力和美国一样强大的国家。尽管美国今天对中国还保有明显的国家实力优势,但不是因为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和限制就注定无法让中国继续前行。如果一个国家是另外一个国家发展的“天花板”,根本原因不是国际竞争和他国施压的存在,而是自身竞争能力无法及时和有效地成长与壮大。
进一步来说,国家间的竞争不是短期效应,而是长期的过程。竞争产生动力、竞争更产生活力。把国家间关系视为30至40年就可以导致国际体系中权力的再分配,或者有点实力就想“赶超”,都是战略上的短视行为。国际关系历史曾证明,战争是改变国家间权力变更的一种手段,但试图想要通过战争来改变“天花板”的国家努力,不仅遭到历史的唾弃,而且绝大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更给本国人民、周边和世界带来沉重的苦难。
什么是中国的“天花板”
国家间的竞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进程,更需要战略耐心、战略意志和战略成熟。缺乏长期的、有效的、以自身进步和变革为导向的战略选择,才是一个国家成长期所面临的“天花板”。
中美关系从1979年到2019年的这40年,从来就没有缺少过竞争与合作的双向进程。如今,随着美国宣布对华要实施“全面竞争战略”,合作的一面在降低,竞争的力度会上升,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清醒剂”,又是“动员令”。畏惧竞争和误对竞争,才是我们最需要突破的“天花板”。
在面对美国开始把中国视为“同一级别的竞争者”时,我们面临的压力越大,我们自身调整与创新的内在动力需要越发充沛和坚定。正如同市场主导下的商业竞争产生效率,特定体系下的国家间竞争如果应对得好,同样产生增益。当前,中国继续贯彻实施和完善好“两个统筹”——统筹国内建设和对外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静下心来从提升和壮大中国在国际新形势下的国家、社会、机构和个人的竞争力着眼,没有一个国家会是我们的“天花板”。
大国成长注定是在特定权力结构主导下、在国际体系内竞争与合作历程中的成长,这个过程注定漫长和充满煎熬。中美关系仍然需要竞争与合作的双向进程。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信心,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中及时地提升中国的竞争意识,壮大国家、社会和公民的竞争能力,完善新形势下的国家治理水平,中国的未来何尝不是星辰大海?
来源:《环球时报》 2019-02-15 09:59:10
作者:朱锋
40年前的1979年,哈佛大学著名亚洲问题专家傅高义发表了《日本第一》一书。在书中,傅高义通过社会研究的方法,深入地揭示了日本为什么在二战战败的废墟中只用30年左右的时间又重新脱颖而出的原因。傅高义教授用《日本第一》来做书名,既是要提醒美国人不要忽视日本的潜力,同时又是重在强化他所分析的“日本奇迹”背后独特的日本因素。
美国是亚洲的“天花板”吗
2019年是傅高义教授这本名著出版整整40年。一种批评的意见认为,“日本第一”已是幻想,美国是所有亚洲国家的“天花板”。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对日本成功实施的贸易战以及逼日本在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等一系列的打压行动,让日本永远不可能实现“日本第一”。现在,美国又用比当年更为严厉的方式来对付中国,同样也想“逼退”中国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强劲势头,美国再次成为了中国成长的“天花板”。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其实站不住脚。
美国当年对日本、今天对中国的贸易和科技打压,是国际关系以国家间利益竞争关系为本质所决定的。在一个实际上是“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家间的利益竞争是影响大国关系最为普遍和深刻的因素。美国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明确说过,世界政治就是“脏活”。虽然不少学者主张国际关系、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既应该是道义关系、更应该是规则关系。但现实是,国际关系最本质的竞争,永远是赤裸裸的利益竞争关系。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利益的竞争,竞争的手段必须要有道义与规则的包装和成分。只有这样,无论是20世纪末还是21世纪的国家间竞争,才能真正有赢的希望。
今天国际体系中的美国单极霸权,助长了美国为了保持自身的优势利益和霸权地位,动不动挥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主义的“大棒”。单极体系,是霸权国家缺乏有效的外在权力制衡机制的国际体系,是国际系统中权力分配失衡的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霸权地位导致了美国在各种国际议题上的权力滥用。包括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频繁的“退群”行动就是一个例子。
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霸权国家是所有国家崛起和强大的“天花板”。但问题是,由国家间权力分配的现状所决定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历史都告诉我们,国家间权力的再分配所产生的新的权力结构,一定会带来国际体系和秩序的变更。最近的例子,就是苏联解体所造成的两极体系的崩溃。当然,冷战后国际体系中的多极化趋势虽然在发展,但国家间权力分配的“单极特征”尚未出现决定性的变化。
日本为何跳不出美国掌心
美国是日本发展的“天花板”,是因为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冷战结束以来,继续强化美日同盟、在美国主导的单极体系中继续谋求安全和发展,恰恰是日本没有改变的“大战略”。尤其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日之间领土争议的加剧,日本反而越发成为美国主导的单极体系的坚定支持者。认定美国的单极霸权最大限度符合日本的利益,这才是日本真实的“天花板”。
美国是中国成长的“天花板”吗?美国是中国崛起将长期面临的、最大的国际体系性的限制因素,但并非中国的成长就不能跨越美国因素。从国土资源、人口规模、教育与科技能力以及现有的工业发展规模等各种因素来看,中国是最有潜力实现综合国力和美国一样强大的国家。尽管美国今天对中国还保有明显的国家实力优势,但不是因为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和限制就注定无法让中国继续前行。如果一个国家是另外一个国家发展的“天花板”,根本原因不是国际竞争和他国施压的存在,而是自身竞争能力无法及时和有效地成长与壮大。
进一步来说,国家间的竞争不是短期效应,而是长期的过程。竞争产生动力、竞争更产生活力。把国家间关系视为30至40年就可以导致国际体系中权力的再分配,或者有点实力就想“赶超”,都是战略上的短视行为。国际关系历史曾证明,战争是改变国家间权力变更的一种手段,但试图想要通过战争来改变“天花板”的国家努力,不仅遭到历史的唾弃,而且绝大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更给本国人民、周边和世界带来沉重的苦难。
什么是中国的“天花板”
国家间的竞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进程,更需要战略耐心、战略意志和战略成熟。缺乏长期的、有效的、以自身进步和变革为导向的战略选择,才是一个国家成长期所面临的“天花板”。
中美关系从1979年到2019年的这40年,从来就没有缺少过竞争与合作的双向进程。如今,随着美国宣布对华要实施“全面竞争战略”,合作的一面在降低,竞争的力度会上升,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清醒剂”,又是“动员令”。畏惧竞争和误对竞争,才是我们最需要突破的“天花板”。
在面对美国开始把中国视为“同一级别的竞争者”时,我们面临的压力越大,我们自身调整与创新的内在动力需要越发充沛和坚定。正如同市场主导下的商业竞争产生效率,特定体系下的国家间竞争如果应对得好,同样产生增益。当前,中国继续贯彻实施和完善好“两个统筹”——统筹国内建设和对外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静下心来从提升和壮大中国在国际新形势下的国家、社会、机构和个人的竞争力着眼,没有一个国家会是我们的“天花板”。
大国成长注定是在特定权力结构主导下、在国际体系内竞争与合作历程中的成长,这个过程注定漫长和充满煎熬。中美关系仍然需要竞争与合作的双向进程。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信心,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中及时地提升中国的竞争意识,壮大国家、社会和公民的竞争能力,完善新形势下的国家治理水平,中国的未来何尝不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