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知识 2019-02-02 10:03:57
作者:罗英杰
2019年1月28日是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北极政策》白皮书一周年。1年前,随着白皮书的发布,中国政府首次向外界清晰阐释了中国在北极问题上的政策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主张,并提出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冰上丝路”)。这一倡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在“冰上丝路”沿线国家中,俄罗斯不仅是最大的北极国家,也是北上经北冰洋通向欧洲最短距离航道的必经国家,更是最先向中方提出共同开发北极航道建议的国家。当前正值“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和向新疆域——北极迈进的重要时机,中俄共建“冰上丝路”的重要意义尤显凸出。
中俄共建“冰上丝路”开局良好
从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明确表示中俄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路”至今,中俄不仅达成了共建的战略共识,还在能源合作、联合科考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中俄共建“冰上丝路”实现良好开局。
首先,中俄达成了共建“冰上丝路”的战略共识。从2015年底俄副总理罗戈津提出加强中俄在北极地区合作开始,中俄领导人在多个场合表达了联合开发北极航道、并将之与“一带一路”连接起来的意愿。2017年6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制定了《“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首次将“北极航道”确定为“一带一路”三大主要海上通道之一。7月,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时明确表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路’,落实好有关互联互通项目。”在2018年1月出台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中国发出了“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路’”的倡议。2018年6月普京访华期间,中俄发表联合声明再次强调要加强中俄北极可持续发展合作。
其次,以能源合作为抓手,推动中俄共建“冰上丝路”的互联互通。近年中俄贸易额逐年递增,其中能源合作功不可没。北极油气资源丰富,拥有近4120亿桶油当量的储备。因此中俄共建“冰上丝路”,能源合作依然是重要抓手。2017年12月,中俄在俄北极圈内实施的首个特大型能源合作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一期工程生产的液化天然气正式装船外运。普京在致辞中称,正是由于中国伙伴的实质性参与和精诚合作,才实现了中俄的共同胜利。2018年7月,驶自该项目的向中国供应的首船液化天然气通过北极东北航道运抵中国江苏如东,这也开启了该项目向中国供应液化天然气的新篇章。按计划该项目2019年竣工后每年将向中国供应400万吨液化天然气。
值得注意的是,能源合作还推动了中俄共建“冰上丝路”的互联互通。在建设亚马尔项目的过程中,中石油的海洋工程公司和中海油的海油工程公司,中石化所属的炼化工程公司及其他多家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承担了项目约120个模块的建造;中国宏华集团提供了能够抵御极寒气候的北极钻机;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与丝路基金一起为项目融资190亿美元,占项目总投资额的63%;山东大宇造船厂承接了该项目15艘17万立方米冰级LNG船的建造合同,预计在2020年上半年之前全部完成交付。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中俄北极合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最后,中俄在北极其他领域的合作也正有条不紊地展开。如2018年9月,中俄北极联合科考队一行30人搭乘俄罗斯“拉夫任捷耶夫院士号”科考船执行北极科考任务,历时46天,行程逾1.2万公里,最终取得圆满成功。本次联合科考是第二次中俄北极联合科考,有效拓展了中俄在北极陆架调查的广度和深度。
多重因素互动,为中俄共建“冰上丝路”带来机遇
“冰上丝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能在中俄之间很快达成共识并迅速付诸实践,是多重因素互动的结果。
首先,在开发远东和开发北极问题上俄罗斯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俄不得不开放合作。对俄罗斯而言,北极和远东的重要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资源储备基地、战略大后方、潜在的欧亚新航道等标签赋予了它多重含义。苏联时期曾修建了季克西、萨别塔、阿尔汉格尔斯克、摩尔曼斯克和乌厄连等重要港口,以及机场、卫星通讯设备等配套设施,这些成为今天“冰上丝路”港口建设的基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下降,独自开发北极和远东难以为继。普京上台后有意提振远东和北极发展,但是面临着资金和技术两大瓶颈。尤其是乌克兰危机后,西方对俄实施数轮经济制裁,俄需要寻求新的出路和外援。这也是俄向中国开放亚马尔项目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亚马尔项目的迅速投产证明中国参与北极航道开发将使俄开发北极的前景大为拓展。
近年来,俄罗斯加强了在北极地区的军事部署。图为2018年2月,俄罗斯摩尔曼斯克附近某机械化步兵部队正在测试新接收的GAZ-3344-20式两栖履带式全地形战车。
其次,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北极事务。中国是地缘上的“近北极国家”。自1925年加入《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起至今的近一个世纪里中国都是北极事务的参与者。中国与北极关系之密切正如《中国北极政策》白皮书所言:北极的自然状况及其变化关系到中国在农业、林业、渔业、海洋等领域的经济利益;中国在北冰洋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海域和特定区域享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等国际条约和一般国际法所规定的科研、航行、资源勘探与开发等自由或权利;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肩负着共同维护北极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使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北极的航道和资源开发利用可能对中国的能源战略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鉴此,中国必须重视北极并积极参与北极开发,而与包括俄在内的域内外各国共建“冰上丝路”则是中国参与北极开发的主要抓手。
再次,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双方共建“冰上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比北极其他国家而言,中国与俄罗斯共建“冰上丝路”起步早、进展顺利,这主要得益于冷战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的确立与发展。叶利钦时期,中俄确立了面相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1年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5年5月,中俄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一带一盟”对接进程由此开启。如今共建“冰上丝路”正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夯实的必然结果,它也将成为推动中俄关系迈上新台阶的新动力。
诸多挑战不可忽视
中俄共建“冰上丝路”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国家推动、政策保障和企业参与的大背景下,未来总体向好趋势可以预期。但是,鉴于北极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地缘环境,北极开发难以一帆风顺,共建“冰上丝路”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影响北极开发进程的一些客观制约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在北极航道建设上,长期冰封状态下的北极面临着海冰情况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沿岸补给点少且设施落后、无法全年保持通航等诸多难题,因此北极航道短期内难以与传统贸易航道竞争。在油气资源开发上,由于油气资源开发与国际油价涨跌呈正相关的关系,考虑到未来油价难以大幅走高,这不可避免地制约了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热情。
另一方面,北极国家对北极的争夺难以降温。自上世纪50年代加拿大宣布对北极拥有主权开始,北极国家围绕北极主权归属的争夺愈演愈烈。近年,北极国家纷纷通过制定北极战略、强化军事存在等手段宣示领土主权。如:俄罗斯于2008年、2013年和2014年出台了三份有关北极的战略性文件,还将北极战略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同时在摩尔曼斯克部署了北极旅,反导基地也将于2019年完工;美国于2013年发布了首个北极战略性文件——《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其中明确了美国在北极的主要利益,特朗普政府更是提出要在五年内投入500亿美元开发北极资源;加拿大于2009年公布了《加拿大北方地区战略》,2010年加从政策实践角度详细阐述了《北方战略》,此外从2007年开始至今加在北极每年举行代号为“纳努克”的军事演习。
上述诸多主客观制约因素及其他潜在问题的长期存在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俄共建“冰上丝路”的进度与深度。
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来源:世界知识 2019-02-02 10:03:57
作者:罗英杰
2019年1月28日是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北极政策》白皮书一周年。1年前,随着白皮书的发布,中国政府首次向外界清晰阐释了中国在北极问题上的政策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主张,并提出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冰上丝路”)。这一倡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在“冰上丝路”沿线国家中,俄罗斯不仅是最大的北极国家,也是北上经北冰洋通向欧洲最短距离航道的必经国家,更是最先向中方提出共同开发北极航道建议的国家。当前正值“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和向新疆域——北极迈进的重要时机,中俄共建“冰上丝路”的重要意义尤显凸出。
中俄共建“冰上丝路”开局良好
从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明确表示中俄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路”至今,中俄不仅达成了共建的战略共识,还在能源合作、联合科考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中俄共建“冰上丝路”实现良好开局。
首先,中俄达成了共建“冰上丝路”的战略共识。从2015年底俄副总理罗戈津提出加强中俄在北极地区合作开始,中俄领导人在多个场合表达了联合开发北极航道、并将之与“一带一路”连接起来的意愿。2017年6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制定了《“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首次将“北极航道”确定为“一带一路”三大主要海上通道之一。7月,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时明确表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路’,落实好有关互联互通项目。”在2018年1月出台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中国发出了“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路’”的倡议。2018年6月普京访华期间,中俄发表联合声明再次强调要加强中俄北极可持续发展合作。
其次,以能源合作为抓手,推动中俄共建“冰上丝路”的互联互通。近年中俄贸易额逐年递增,其中能源合作功不可没。北极油气资源丰富,拥有近4120亿桶油当量的储备。因此中俄共建“冰上丝路”,能源合作依然是重要抓手。2017年12月,中俄在俄北极圈内实施的首个特大型能源合作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一期工程生产的液化天然气正式装船外运。普京在致辞中称,正是由于中国伙伴的实质性参与和精诚合作,才实现了中俄的共同胜利。2018年7月,驶自该项目的向中国供应的首船液化天然气通过北极东北航道运抵中国江苏如东,这也开启了该项目向中国供应液化天然气的新篇章。按计划该项目2019年竣工后每年将向中国供应400万吨液化天然气。
值得注意的是,能源合作还推动了中俄共建“冰上丝路”的互联互通。在建设亚马尔项目的过程中,中石油的海洋工程公司和中海油的海油工程公司,中石化所属的炼化工程公司及其他多家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承担了项目约120个模块的建造;中国宏华集团提供了能够抵御极寒气候的北极钻机;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与丝路基金一起为项目融资190亿美元,占项目总投资额的63%;山东大宇造船厂承接了该项目15艘17万立方米冰级LNG船的建造合同,预计在2020年上半年之前全部完成交付。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中俄北极合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最后,中俄在北极其他领域的合作也正有条不紊地展开。如2018年9月,中俄北极联合科考队一行30人搭乘俄罗斯“拉夫任捷耶夫院士号”科考船执行北极科考任务,历时46天,行程逾1.2万公里,最终取得圆满成功。本次联合科考是第二次中俄北极联合科考,有效拓展了中俄在北极陆架调查的广度和深度。
多重因素互动,为中俄共建“冰上丝路”带来机遇
“冰上丝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能在中俄之间很快达成共识并迅速付诸实践,是多重因素互动的结果。
首先,在开发远东和开发北极问题上俄罗斯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俄不得不开放合作。对俄罗斯而言,北极和远东的重要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资源储备基地、战略大后方、潜在的欧亚新航道等标签赋予了它多重含义。苏联时期曾修建了季克西、萨别塔、阿尔汉格尔斯克、摩尔曼斯克和乌厄连等重要港口,以及机场、卫星通讯设备等配套设施,这些成为今天“冰上丝路”港口建设的基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下降,独自开发北极和远东难以为继。普京上台后有意提振远东和北极发展,但是面临着资金和技术两大瓶颈。尤其是乌克兰危机后,西方对俄实施数轮经济制裁,俄需要寻求新的出路和外援。这也是俄向中国开放亚马尔项目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亚马尔项目的迅速投产证明中国参与北极航道开发将使俄开发北极的前景大为拓展。
近年来,俄罗斯加强了在北极地区的军事部署。图为2018年2月,俄罗斯摩尔曼斯克附近某机械化步兵部队正在测试新接收的GAZ-3344-20式两栖履带式全地形战车。
其次,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北极事务。中国是地缘上的“近北极国家”。自1925年加入《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起至今的近一个世纪里中国都是北极事务的参与者。中国与北极关系之密切正如《中国北极政策》白皮书所言:北极的自然状况及其变化关系到中国在农业、林业、渔业、海洋等领域的经济利益;中国在北冰洋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海域和特定区域享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等国际条约和一般国际法所规定的科研、航行、资源勘探与开发等自由或权利;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肩负着共同维护北极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使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北极的航道和资源开发利用可能对中国的能源战略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鉴此,中国必须重视北极并积极参与北极开发,而与包括俄在内的域内外各国共建“冰上丝路”则是中国参与北极开发的主要抓手。
再次,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双方共建“冰上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比北极其他国家而言,中国与俄罗斯共建“冰上丝路”起步早、进展顺利,这主要得益于冷战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的确立与发展。叶利钦时期,中俄确立了面相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1年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5年5月,中俄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一带一盟”对接进程由此开启。如今共建“冰上丝路”正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夯实的必然结果,它也将成为推动中俄关系迈上新台阶的新动力。
诸多挑战不可忽视
中俄共建“冰上丝路”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国家推动、政策保障和企业参与的大背景下,未来总体向好趋势可以预期。但是,鉴于北极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地缘环境,北极开发难以一帆风顺,共建“冰上丝路”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影响北极开发进程的一些客观制约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在北极航道建设上,长期冰封状态下的北极面临着海冰情况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沿岸补给点少且设施落后、无法全年保持通航等诸多难题,因此北极航道短期内难以与传统贸易航道竞争。在油气资源开发上,由于油气资源开发与国际油价涨跌呈正相关的关系,考虑到未来油价难以大幅走高,这不可避免地制约了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热情。
另一方面,北极国家对北极的争夺难以降温。自上世纪50年代加拿大宣布对北极拥有主权开始,北极国家围绕北极主权归属的争夺愈演愈烈。近年,北极国家纷纷通过制定北极战略、强化军事存在等手段宣示领土主权。如:俄罗斯于2008年、2013年和2014年出台了三份有关北极的战略性文件,还将北极战略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同时在摩尔曼斯克部署了北极旅,反导基地也将于2019年完工;美国于2013年发布了首个北极战略性文件——《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其中明确了美国在北极的主要利益,特朗普政府更是提出要在五年内投入500亿美元开发北极资源;加拿大于2009年公布了《加拿大北方地区战略》,2010年加从政策实践角度详细阐述了《北方战略》,此外从2007年开始至今加在北极每年举行代号为“纳努克”的军事演习。
上述诸多主客观制约因素及其他潜在问题的长期存在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俄共建“冰上丝路”的进度与深度。
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