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基辛格:中美之间的战略使者

关键词: 中美关系 中美经贸关系 中美贸易战 美国 美国大选

来源:时政国关分析 2018-11-12 14:30:35

基辛格:中美之间的战略使者

作者:姜良春

基辛格的现实主义还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信誉和诺言也能决定一国的影响力和实力。他认为,对于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学会面对现实,争取可能实现的最佳结果,而不是想象中的最佳结局。把军事力量从世界事务中踢出去的想法是伟大的,但世界并不完美。伟大的目标只有通过不完美的路径才能实现。由此,基辛格相信:权力,而非道理,决定着世界的秩序。

  自从美国建国以来,历届政府产生了近百位国务卿。倘若让中国人说出一个美国国务卿的名字,恐怕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能一下子说出口的就是“基辛格”。

  基辛格多次访问中国,多次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作为中美关系的开拓者和见证者,中美两国友谊的维护者和推进者,基辛格为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作出了贡献。

  基辛格是极少数一手打造美国外交的现实主义者。在国与国的力量均衡上,基辛格是一位大师,他天生就能感觉到力量的平衡和范围,以及和现实政治的关系。他出色地创造了美国、苏联和中国之间的三角结构,在南越瓦解后打造了美国的国家实力和在全球的影响力。现在,基辛格虽赋闲多年,但他对美国外交与国际事务的言论和主张,仍能在美国和世界上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

习近平与亨利•基辛格讨论中美关系.jpg

习近平与亨利•基辛格讨论中美关系

  富有传奇性的经历

  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美国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第一次访华,他成功地为美国总统争取到会见毛泽东的邀请,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到2015年5月他已经访问中国50余次,见过毛泽东,周恩来,华国锋,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所有的中国最高领导人,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位前官员和智库学者在中国享有与基辛格一样的待遇和荣誉。

  基辛格的生活经历富有传奇性。1923年5月27日,他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纽伦堡附近费尔特市一个犹太人家庭。1938年,为逃避纳粹的威胁,基辛格全家移民到美国纽约。此后,他进入纽约的华盛顿高中念书。1943年,他加入美军并奔赴欧洲战场,担任德语翻译和参谋工作。1947年9月,基辛格退伍,根据美国战时的士兵权利法案,他进入了哈佛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就读,并享有奖学金。1950年毕业后,他分别于1952年和1954年获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基辛格回到纽约,担任美国对外关系协会研究小组的研究主任,负责起草研究报告。1957年,基辛格出版了《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有限战争的理论。同年他被哈佛大学聘为讲师,并于1959年升为副教授,1962年任教授。与此同时,他还在校外担任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特别研究计划主任、国际问题中心成员,参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研究工作。他在哈佛期间,完成了自己的思想构建,并发表了五部著作。

  1969年1月,基辛格离开哈佛大学出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3年9月起兼任国务卿。之后直到1977年初福特总统下台,在长达8年的两届总统任期内,基辛格作为白宫的外交智囊和国务院首脑参与制定美国外交政策,执掌外交大权,穿梭于世界各地,名噪一时,被誉为美国历史上伟大的国务卿。

  在任期间,基辛格信奉均势外交,积极推动尼克松政府与中国改善关系,对苏联推行“缓和”战略,从而构筑一个以均势为基础的稳定的世界和平结构。同时,他对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的缓和也起了重要作用。1977年,他离开政界之后,受聘担任了乔治城大学教授。1982年,基辛格创建了基辛格联合咨询公司。秘密访问中国是基辛格一生的顶峰,一跃成为国际知名人士,拥有了世界级影响力,20多次荣登《时代周刊》封面。基辛格著有《复兴的世界》(1957)、《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1961)、《麻烦的伙伴关系:大西洋联盟的重新估价》(1965)、《国家战略问题》(1965)、《白宫岁月》(1979)、《纪录在案》(1981)、《动乱年代》(1982)、《大外交》(1994)、《基辛格越战回忆录》(2003)、《论中国》(2011)、《世界秩序》(2014)等21本著作,这些著作大多数在中国都被翻译出版。基辛格自1977年离开美国国务院至今已经38年,但仍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他的战略思想、外交实践和无数的媒体采访在世界上和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使他在中国走到哪里都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作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使者,名气为他在中国带来了礼遇、财富、机会和明星待遇,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

  基辛格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追求实力至 上,认为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的核心。他曾写道:“纵观历史,国家的影响力基本上与各自的军事实力成正比。”现实主义者信奉,只有军事实力才能保卫国家。俾斯麦曾写道:“看在老天的份上,国与国可不能靠感情用事结盟,不能天真地以为只要做了好事,我们所有的牺牲就可以得到回报。”基辛格深以为然。基辛格的现实主义还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信誉和诺言也能决定一国的影响力和实力。他认为,对于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学会面对现实,争取可能实现的最佳结果,而不是想象中的最佳结局。把军事力量从世界事务中踢出去的想法是伟大的,但世界并不完美。伟大的目标只有通过不完美的路径才能实现。由此,基辛格相信:权力,而非道理,决定着世界的秩序。

  基辛格在《国家战略问题》一书中对现代力量的性质进行了定义:进攻力量是一个政治单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的能力;防御力量是指一个国家避免受他人胁迫的能力;威慑力量是指通过同等或更大威胁,以慑止某些威胁或行动的能力。力量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总是相对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客观因素,还取决于心理因素。上述诸因素在当代发生了巨变。工业革命使现代战争的总动员成为可能,武器杀伤力越来越大。现代武器的主要目的是威慑,但威慑既是个军事问题,也是个心理问题。它取决于侵略者对风险的评估,而不是防御者对风险的评估。可见,核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集中优势力量的思想,它涉及政治、心理、经济和社会因素,包括一个国家为谋求生存和实现其国际影响而采取的每一项行动。

  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可以大致划分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两者的基本差异来源于对人性本质的不同看法。理想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制度的改良来加以改造,对人性的乐观信仰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并对现实政治发挥了强大的影响力。理想主义者强调,经道德规则的制约,在国际法和国际集体统筹安排下,人们可以抛弃冷酷的现实,实现永久和平。现实主义者则植根于对人性的悲观理解之中,认为在国际关系中权利是至高无上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现实主义者轻视意识形态,着眼于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不是理想的道德规范。他们眼中治国的最高目标是稳定,而实现稳定的最理想途径,是通过不掺杂任何感情色彩的联盟,谨慎的力量权衡,还有就是影响力的竞赛。而在外交事务中,道德的作用小之又小。基辛格就是现实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不与武力相结合的外交是无效的,军事战略必须承担的任务,是发展逐步使用武力的原则和能力,以支持外交行动。

责任编辑: 昀舒

基辛格:中美之间的战略使者

关键词: 中美关系 中美经贸关系 中美贸易战 美国 美国大选

来源:时政国关分析 2018-11-12 14:30:35

基辛格:中美之间的战略使者

作者:姜良春

基辛格的现实主义还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信誉和诺言也能决定一国的影响力和实力。他认为,对于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学会面对现实,争取可能实现的最佳结果,而不是想象中的最佳结局。把军事力量从世界事务中踢出去的想法是伟大的,但世界并不完美。伟大的目标只有通过不完美的路径才能实现。由此,基辛格相信:权力,而非道理,决定着世界的秩序。

  自从美国建国以来,历届政府产生了近百位国务卿。倘若让中国人说出一个美国国务卿的名字,恐怕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能一下子说出口的就是“基辛格”。

  基辛格多次访问中国,多次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作为中美关系的开拓者和见证者,中美两国友谊的维护者和推进者,基辛格为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作出了贡献。

  基辛格是极少数一手打造美国外交的现实主义者。在国与国的力量均衡上,基辛格是一位大师,他天生就能感觉到力量的平衡和范围,以及和现实政治的关系。他出色地创造了美国、苏联和中国之间的三角结构,在南越瓦解后打造了美国的国家实力和在全球的影响力。现在,基辛格虽赋闲多年,但他对美国外交与国际事务的言论和主张,仍能在美国和世界上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

习近平与亨利•基辛格讨论中美关系.jpg

习近平与亨利•基辛格讨论中美关系

  富有传奇性的经历

  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美国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第一次访华,他成功地为美国总统争取到会见毛泽东的邀请,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到2015年5月他已经访问中国50余次,见过毛泽东,周恩来,华国锋,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所有的中国最高领导人,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位前官员和智库学者在中国享有与基辛格一样的待遇和荣誉。

  基辛格的生活经历富有传奇性。1923年5月27日,他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纽伦堡附近费尔特市一个犹太人家庭。1938年,为逃避纳粹的威胁,基辛格全家移民到美国纽约。此后,他进入纽约的华盛顿高中念书。1943年,他加入美军并奔赴欧洲战场,担任德语翻译和参谋工作。1947年9月,基辛格退伍,根据美国战时的士兵权利法案,他进入了哈佛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就读,并享有奖学金。1950年毕业后,他分别于1952年和1954年获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基辛格回到纽约,担任美国对外关系协会研究小组的研究主任,负责起草研究报告。1957年,基辛格出版了《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有限战争的理论。同年他被哈佛大学聘为讲师,并于1959年升为副教授,1962年任教授。与此同时,他还在校外担任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特别研究计划主任、国际问题中心成员,参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研究工作。他在哈佛期间,完成了自己的思想构建,并发表了五部著作。

  1969年1月,基辛格离开哈佛大学出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3年9月起兼任国务卿。之后直到1977年初福特总统下台,在长达8年的两届总统任期内,基辛格作为白宫的外交智囊和国务院首脑参与制定美国外交政策,执掌外交大权,穿梭于世界各地,名噪一时,被誉为美国历史上伟大的国务卿。

  在任期间,基辛格信奉均势外交,积极推动尼克松政府与中国改善关系,对苏联推行“缓和”战略,从而构筑一个以均势为基础的稳定的世界和平结构。同时,他对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的缓和也起了重要作用。1977年,他离开政界之后,受聘担任了乔治城大学教授。1982年,基辛格创建了基辛格联合咨询公司。秘密访问中国是基辛格一生的顶峰,一跃成为国际知名人士,拥有了世界级影响力,20多次荣登《时代周刊》封面。基辛格著有《复兴的世界》(1957)、《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1961)、《麻烦的伙伴关系:大西洋联盟的重新估价》(1965)、《国家战略问题》(1965)、《白宫岁月》(1979)、《纪录在案》(1981)、《动乱年代》(1982)、《大外交》(1994)、《基辛格越战回忆录》(2003)、《论中国》(2011)、《世界秩序》(2014)等21本著作,这些著作大多数在中国都被翻译出版。基辛格自1977年离开美国国务院至今已经38年,但仍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他的战略思想、外交实践和无数的媒体采访在世界上和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使他在中国走到哪里都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作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使者,名气为他在中国带来了礼遇、财富、机会和明星待遇,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

  基辛格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追求实力至 上,认为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的核心。他曾写道:“纵观历史,国家的影响力基本上与各自的军事实力成正比。”现实主义者信奉,只有军事实力才能保卫国家。俾斯麦曾写道:“看在老天的份上,国与国可不能靠感情用事结盟,不能天真地以为只要做了好事,我们所有的牺牲就可以得到回报。”基辛格深以为然。基辛格的现实主义还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信誉和诺言也能决定一国的影响力和实力。他认为,对于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学会面对现实,争取可能实现的最佳结果,而不是想象中的最佳结局。把军事力量从世界事务中踢出去的想法是伟大的,但世界并不完美。伟大的目标只有通过不完美的路径才能实现。由此,基辛格相信:权力,而非道理,决定着世界的秩序。

  基辛格在《国家战略问题》一书中对现代力量的性质进行了定义:进攻力量是一个政治单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的能力;防御力量是指一个国家避免受他人胁迫的能力;威慑力量是指通过同等或更大威胁,以慑止某些威胁或行动的能力。力量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总是相对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客观因素,还取决于心理因素。上述诸因素在当代发生了巨变。工业革命使现代战争的总动员成为可能,武器杀伤力越来越大。现代武器的主要目的是威慑,但威慑既是个军事问题,也是个心理问题。它取决于侵略者对风险的评估,而不是防御者对风险的评估。可见,核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集中优势力量的思想,它涉及政治、心理、经济和社会因素,包括一个国家为谋求生存和实现其国际影响而采取的每一项行动。

  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可以大致划分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两者的基本差异来源于对人性本质的不同看法。理想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制度的改良来加以改造,对人性的乐观信仰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并对现实政治发挥了强大的影响力。理想主义者强调,经道德规则的制约,在国际法和国际集体统筹安排下,人们可以抛弃冷酷的现实,实现永久和平。现实主义者则植根于对人性的悲观理解之中,认为在国际关系中权利是至高无上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现实主义者轻视意识形态,着眼于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不是理想的道德规范。他们眼中治国的最高目标是稳定,而实现稳定的最理想途径,是通过不掺杂任何感情色彩的联盟,谨慎的力量权衡,还有就是影响力的竞赛。而在外交事务中,道德的作用小之又小。基辛格就是现实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不与武力相结合的外交是无效的,军事战略必须承担的任务,是发展逐步使用武力的原则和能力,以支持外交行动。

  基辛格战略思想的基础是保守主义的实力哲学。信奉外交不听从情感,要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国家实力的核心力量是军事力量,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外交谈判桌上你也休想拿到。他对美国在朝鲜战争谈判进行中,停止攻击行动大加指责,认为停止军事行动使中国不放弃自己的要求,结果使美国进行了两年可有可无、令人沮丧的外交谈判。他认为把武力后盾从外交实践中剥离使美国的力量失去了目标,而谈判则失去了力量。基辛格笃信武力威胁是权力工具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基础,只有武力后盾存在的外交手段才能管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虽已成为世界强国,但美国的领导人还拿不准如何运用它们的力量。美国人常常对他们的外交事务没有耐心。在政府工作期间,基辛格完全弄明白了美国缺乏耐心到了何种程度,美国公众并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国际关系是如何建立的。作为一名学者,他对于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保证美国有永久的利益;二是过分墨守成规和强调道德主义已经损害了美国的对外关系;三是谈判应被视为一种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与对手对话和取得具体成果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四是要长远地看待美国和苏联的关系;五是权力已经扩散到处于冷战状态中的两个超级大国之外。

  基辛格在1961年出版的《选择的必要》一书中,对于核战略问题,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美国应该实施有限战争而不是全面战争,应该为了有限的目标在战场上使用核武器,政府正在实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大而不当,无法威慑敌人,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美国应当采取灵活反应的军事战略。他的建议被肯尼迪政府采纳,成为美国政府的军事战略。

  基辛格眼中的中西战略理论

  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的战略有三个特点:精心分析长远趋势,仔细研究战术选择,冷静探讨行动决定。中国人是实力政策的出色实践者,其战略思想与西方流行的战略与外交政策截然不同,在陷于冲突的时候,中国绝少会孤注一掷,而依靠多年形成的战略思想更符合他们的风格。西方传统推崇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而中国的理念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

  中西方战略思想的这一对比反映在两种文明中流行的棋类上。中国流传最久的棋是围棋,它含有战略包围的意思。如果说西方的国际象棋是决战决胜,围棋则是持久战。国际象棋棋手的目标是大获全胜,围棋棋手的目标是积小胜。下国际 象棋,棋盘 上双方的实力一目了然,所有棋子均已摆在棋盘上。围棋棋手不仅要计算棋盘上的子,还要考虑到对手 的后 势。下国 际 象 棋能让人掌握克劳塞维茨的重心和关键点等概念,因为开局后双方即在中盘展开争夺。而下围棋学到的是战略包围的艺术。国际象棋高手寻求通过一系列的正面交战吃掉对手的棋子,而围棋高手在棋盘上占空,逐渐消磨对手棋子的战略潜力。下国际象棋练就目标专一,下围棋则培养战略灵活性。

  基辛格认为,中国独具一格的军事理论也与西方截然不同。它产生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面对残酷的战争和为了赢得战争,中国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种战略思想,强调取胜以攻心为上,避免直接交战,代表这一传统的最著名人物是孙武。他的《孙子兵法》含有对于战略、外交和战争深刻的认识,在今天依然是一部军事思想经典。欧洲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和约米尼认为战略自成一体,独立于政治,即使是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也暗示一旦开战,政治家即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孙子则合二为一。西方战略家思考如何在关键点上集结优势兵力,而孙子研究如何在政治和心理上取得优势地位,从而确保胜利。西方战略家通过打胜仗检验自己的理论,孙子通过不战而胜检验自己的理论。

  美中应相互尊重共同建设世界秩序

  2014年9月美国出版了基辛格所著的第21本书《世界秩序》。基辛格提到,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秩序,当今世界秩序仍源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主权国家平等为原则,推动开放贸易,建立稳定的国际金融秩序,确定解决国际争端的公认原则,以缓解国际无政府状态带来的问题。该体系打破了文化、地区和价值观的藩篱,为多元社会间的平等互动创造条件。但这个秩序正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在欧洲,欧盟的成立打破了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国际体系,将集体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在中东,教派冲突及叙利亚和伊拉克乱局使该地区的主权国家意识逐渐瓦解,社会四分五裂,地区体系岌岌可危。在亚洲,由于历史背景与外部势力的双重影响,地区大国难以形成稳定且平衡的地区均势格局和秩序。而美国虽然是现行世界秩序的捍卫者,但强调民主的普世价值观,常常破坏各国力量平衡及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

  基辛格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世界秩序并不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间的平衡,而是一种等级制度,其核心正是中国。外交也并非主权国家间的协商,而是各国政府为确认其在世界等级体系中的位置而精心设计的仪式。历史上,中国一直力求凭借自身成就与作为,从心理上征服他国,仅仅是在教训冥顽不灵的蛮夷时才会动用武力。中国从未试图向外输出政治制度,而是别国主动归附而来。中国地大物博,文化极富生命力,因此两千多年来国家基本保持了统一,并对周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可以说,21世纪中国的崛起并非全新的景象,而是对历史的重建。特殊之处在于今日中国既是其灿烂的古代文明的继承者,也是威斯特伐利亚模式下的世界大国。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不仅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逐渐融入现行国际体系并接受了既有的国际秩序。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趋活跃,已逐渐恢复了曾经的辉煌,并又一次拥有了深远的影响力。美国与中国同为国际秩序中的支柱大国,但两者在文化与政治背景方面却大相径庭。中国的周边永远有强敌窥察,而美国则没有这种忧虑;中国人认为一个问题的解决引出的是一系列新的问题,而美国人相信所有问题都有解决方法;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既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成分,也包含了传统哲学,而美国人更喜欢凭直觉行事。

  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亚洲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美国的远见,中美合作之路必定复杂。问题最终归结为中国和美国实际上要求对方作者做什么?美国公开把亚洲组织起来遏制中国,或者建立民主国家集团发动意识形态进攻,这些举动均不可能成功,因为中国是多数邻国不可或缺的贸易伙伴。同理,中国试图把美国排除在亚洲经济和安全事务之外,也会遭遇几乎所有其他亚洲国家的抵制,因为他们害怕单一国家主导该地区可能带来的后果。中美关系的恰当标签应当是共同进化,为了两国人民,为了全球福祉,美国和中国应该做此尝试。中美任何一方都很庞大,因此在战争或冷战式冲突中,双方都没有能力确保获胜。太平洋两边的中美领导人应该建立共同协商、相互尊重的传统,共同建设世界秩序,使之成为并行不悖的国家抱负。基辛格认为,倘若美国和中国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不仅将震撼世界,更将是伟大的成就。

  结 语

  基辛格富有才华,连最苛刻的批评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他总是能见微知著、富于洞察力、妙语连珠、才思敏捷、令人赞叹。基辛格才华的关键在于,他能看透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所在,并很快拿出解决办法。他既是战术家也是战略家,其思想的力量之一就是其在不同层面上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基辛格的性格中有深深的不安全感和广为人知的傲慢,对此他自己毫不讳言,智力上他非常自信,乐于与人争辩,愿意自己的想法受到诚实的挑战。但在个人层面上,基辛格对现实存在的和他想象中的敌手充满忌恨。但不论如何,基辛格的历史功绩不容抹杀。20世纪70年代后的和平格局主要是基辛格缔造起来的,这足以让他和史汀生、马歇尔、艾奇逊等美国外交史上的光辉人物一同成为当代美国最伟大的政治家。同时,基辛格还堪称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谈判家,也和乔治、凯南并列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外交思想家。

昀舒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