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联合早报 2018-10-25 10:22:15
作者:张望
2018年9月17日,即2018年自民党总裁选前三天,日本NHK电视台在晚间黄金时段报道日本海上自卫队亲潮级潜艇巡航南海的新闻。据报,该舰配合日本准航母“加贺”号等三艘海自舰艇在南海的演习,牵制中国在该地区的扩张。
自今年5月中国总理李克强访日以来,中日政治关系大幅改善。经贸合作项目渐增,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日本敢于在南海挑动中国的敏感神经?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即将展开历史性访华之际,我们究竟应如何为当前日本的对华外交定性?
左右逢源 防范与合作并存
10月14日,即安倍访华前一周,东京发生了两件大事,深具象征意义。一是首相安倍在朝霞陆自基地提前举行自卫队阅兵式。阅兵展示了近两年日本军方引进的大量岛屿防御装备(特别是部署在冲绳的88式、12式地对舰导弹),针对中国意图明显。二是由北京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的第14次“北京-东京论坛”在东京开幕。中日政学传媒各界精英齐聚一堂,对话探讨改善中日关系之道。一是阅兵,二是对话,正反映了当前中日关系“防范与合作并存”的复杂特征。
日本时事通信社资深政治记者田崎史郎曾在其2014年出版的《安倍官邸的真相》(讲谈社,2014)一书中分析,安倍个人在历史认识上虽然和日本右派走的很近,但安倍政权的本质是现实主义保守派。保守派,意味着其本身在历史问题上和中国,甚至与美国存有内在价值冲突。但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出发,安倍的外交手腕不拘泥于意识形态,灵活多变。
安倍目前的战略判断,亦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避险(hedging)策略,即寻求在中美两强之间的平衡点,保持外交的灵活度,以实现日本的国家利益最大化。面对中国崛起,日本一方面为图自保而强化国防,通过拉拢美国防范可能来自中国的扩张。过去一年,自卫队加速装备更新换代,特别注重岛屿防御能力,快速机动能力和飞弹防御能力。陆自“水陆机动团”的成军,16式机动战斗车和AAV7两栖战车的服役。空自的F-35A隐形战机的采购,海自全新的神盾驱逐舰“摩耶”号(DDG-179)的下水,都是防范一面的体现。日本潜艇巡航南海,显然也需要在这一脉络里来理解。
但另一方面,安倍也了解到中国势起,不可忽视。和中国加强经济交往,有利与日本经济复苏,也可防止万一美国力有未逮,仍可和北京言和。特别值得留意的是,对安倍来说,过去一年的日美关系,苦多甜少。在美国单边主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东京认为北京亦有正面回应中日接近的需要。向坚持维护自由贸易体系,且在朝核危机中掌握主动的中国实施战术接近,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也是对日美关系不顺的回应。日本经济界对安倍的调整尤其欢迎。今年夏天,《东洋经济》等多份日本财经刊物刊登特辑,详细介绍近年中国的创新技术,并探讨过去四十年中日经济实力的逆转。如今,日剧中甚至经常会出现日本社长前往深圳出差的桥段,可见日本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开始出现变化。
须留意日本微妙心理
在国际关系学的战略三角(strategic triangle)理论中,一国如果想在三角关系中处于主动优势的一方,理应竭力突出自身战略价值,成为左右逢源的枢纽(pivot)。本次中日接近显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正企图在中美之间扮演左右逢源的平衡者。
曾在日本外务省北美局工作的外交评论员宫家邦彦最近在一篇文章指出,日本的安全保障应由日本人自己思考,传媒不应过分关注美国知日派专家对日本外交的建言,可见日本外交菁英内心的自主心态。在2000年代,中日两国曾就靖国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据日本学者一谷和郎的研究,在是否支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议题上,日本各大报章的民调都显示,反对参拜的日本民众超过支持参拜。但是,如果把调查提问改为“是否支持外国政府在靖国问题上的抗议”时,大部分日本民众都对中国的施压持抵制态度。当时日本普遍的舆论是,不希望首相迫于外国压力而停止参拜,反映出靖国议题本身并非关键,渴望受到别国尊重其自主意志的心理才是重点。
如何争取日本这一中间国家的支持,长远来看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意义重大。本次北京在改善中日关系时除了强调利益的共赢,更有必要深入理解日方各种微妙的心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即将到来的全球层面的中美角力主动布局!
作者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副教授
关键词:
来源:联合早报 2018-10-25 10:22:15
作者:张望
2018年9月17日,即2018年自民党总裁选前三天,日本NHK电视台在晚间黄金时段报道日本海上自卫队亲潮级潜艇巡航南海的新闻。据报,该舰配合日本准航母“加贺”号等三艘海自舰艇在南海的演习,牵制中国在该地区的扩张。
自今年5月中国总理李克强访日以来,中日政治关系大幅改善。经贸合作项目渐增,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日本敢于在南海挑动中国的敏感神经?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即将展开历史性访华之际,我们究竟应如何为当前日本的对华外交定性?
左右逢源 防范与合作并存
10月14日,即安倍访华前一周,东京发生了两件大事,深具象征意义。一是首相安倍在朝霞陆自基地提前举行自卫队阅兵式。阅兵展示了近两年日本军方引进的大量岛屿防御装备(特别是部署在冲绳的88式、12式地对舰导弹),针对中国意图明显。二是由北京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的第14次“北京-东京论坛”在东京开幕。中日政学传媒各界精英齐聚一堂,对话探讨改善中日关系之道。一是阅兵,二是对话,正反映了当前中日关系“防范与合作并存”的复杂特征。
日本时事通信社资深政治记者田崎史郎曾在其2014年出版的《安倍官邸的真相》(讲谈社,2014)一书中分析,安倍个人在历史认识上虽然和日本右派走的很近,但安倍政权的本质是现实主义保守派。保守派,意味着其本身在历史问题上和中国,甚至与美国存有内在价值冲突。但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出发,安倍的外交手腕不拘泥于意识形态,灵活多变。
安倍目前的战略判断,亦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避险(hedging)策略,即寻求在中美两强之间的平衡点,保持外交的灵活度,以实现日本的国家利益最大化。面对中国崛起,日本一方面为图自保而强化国防,通过拉拢美国防范可能来自中国的扩张。过去一年,自卫队加速装备更新换代,特别注重岛屿防御能力,快速机动能力和飞弹防御能力。陆自“水陆机动团”的成军,16式机动战斗车和AAV7两栖战车的服役。空自的F-35A隐形战机的采购,海自全新的神盾驱逐舰“摩耶”号(DDG-179)的下水,都是防范一面的体现。日本潜艇巡航南海,显然也需要在这一脉络里来理解。
但另一方面,安倍也了解到中国势起,不可忽视。和中国加强经济交往,有利与日本经济复苏,也可防止万一美国力有未逮,仍可和北京言和。特别值得留意的是,对安倍来说,过去一年的日美关系,苦多甜少。在美国单边主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东京认为北京亦有正面回应中日接近的需要。向坚持维护自由贸易体系,且在朝核危机中掌握主动的中国实施战术接近,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也是对日美关系不顺的回应。日本经济界对安倍的调整尤其欢迎。今年夏天,《东洋经济》等多份日本财经刊物刊登特辑,详细介绍近年中国的创新技术,并探讨过去四十年中日经济实力的逆转。如今,日剧中甚至经常会出现日本社长前往深圳出差的桥段,可见日本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开始出现变化。
须留意日本微妙心理
在国际关系学的战略三角(strategic triangle)理论中,一国如果想在三角关系中处于主动优势的一方,理应竭力突出自身战略价值,成为左右逢源的枢纽(pivot)。本次中日接近显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正企图在中美之间扮演左右逢源的平衡者。
曾在日本外务省北美局工作的外交评论员宫家邦彦最近在一篇文章指出,日本的安全保障应由日本人自己思考,传媒不应过分关注美国知日派专家对日本外交的建言,可见日本外交菁英内心的自主心态。在2000年代,中日两国曾就靖国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据日本学者一谷和郎的研究,在是否支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议题上,日本各大报章的民调都显示,反对参拜的日本民众超过支持参拜。但是,如果把调查提问改为“是否支持外国政府在靖国问题上的抗议”时,大部分日本民众都对中国的施压持抵制态度。当时日本普遍的舆论是,不希望首相迫于外国压力而停止参拜,反映出靖国议题本身并非关键,渴望受到别国尊重其自主意志的心理才是重点。
如何争取日本这一中间国家的支持,长远来看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意义重大。本次北京在改善中日关系时除了强调利益的共赢,更有必要深入理解日方各种微妙的心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即将到来的全球层面的中美角力主动布局!
作者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