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一体化还是“金箍”:俄罗斯对“一带一路”的矛盾认知

关键词:

来源:FT中文网 2017-01-29 08:11:59

一体化还是“金箍”:俄罗斯对“一带一路”的矛盾认知

作者:苏梦夏

俄罗斯媒体目前倾向于不负面报道中国,但对中国的担忧并未消失,只是开始以间接和遮掩的方式呈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已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友谊,就中国领导人与外国人的友谊而言,这是史无前例的。有鉴于此,在媒体话语里,把中俄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这“一对”视为所谓的“西方”或“美国及其盟国”的对立面,已经司空见惯。尤其是在中国启动“一带一路”构想后,习主席参加俄罗斯阅兵式,站在已经证明自己是个战士的普京旁边,这很快使得乐于猜测的公众想象,是不是一个一体化的欧亚大陆最终要出现了。这个梦想已经萦绕欧洲历史一千年。

  目前看来显得愈加明白的是,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很受欢迎,这是因为,中国承诺在提供经济发展援助的同时,不挑战各国本地精英的政治权势。事实上,西方所主张的经济与政治改革方式已经遭到抨击,被认为在“后冷战”时代导致了全球安全风险的史无前例的加剧。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本身作为一个非西方国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例证,说明一国可以根据自身文化特点选择适用西方发展经验,从而在借鉴西方的同时保持政治稳定。

  不过另一方面,正因为对所谓的“非民主政权”的种种脆弱性而言,“一带一路”富有吸引力,所以它也很快在很多国家的国内引起了猜测,包括正在遭遇危机的俄罗斯。

  理解俄罗斯媒体的性质

  由于俄罗斯官方话语经常说中俄关系正处于“史上最积极”的时期,所以俄罗斯媒体现在倾向于不对中国做负面报道。但是,与一些人的认识不同的是,在这一气氛中,俄罗斯对中国的真正担忧并未消失,而是开始以其他形式呈现,即间接和遮掩的方式。

  用间接方式传递讯息绝不是俄罗斯的独创,而是任何压迫性的、危机中的、缺乏安全感的社会的特征。自由大众媒体需要的技巧,与秘密讯息传递所需要的技巧不同。前者包括逻辑、条理、令人信服的论证,后者包括隐喻、暗示、影射与含蓄的语言,对于不熟悉这一套的读者而言,也许会看起来极为怪异、不可信、伪科学。

  自从俄罗斯介入乌克兰和叙利亚的战争以来,俄罗斯新闻报道的这种“神秘主义”潮流更流行了。在这些危机爆发之前,在价值观层面的共识是,随着俄罗斯社会变得更安全,大众媒体应该朝着更自由、开放的方向发展——尽管这并未实现。而现在,由于俄罗斯社会并未变得更安全,所以上述准则本身的合理性遭到了质疑。

  对于俄罗斯人对“一带一路”的认识,我的评估是试图将一些隐晦传递的讯息清晰化。我主要基于三家媒体,它们反映了俄罗斯政治光谱的两极,以及普京“统一”或“平衡”二者的努力。

  (1)报纸Vedomosti:俄罗斯版本的英国《金融时报》,也以浅橙色纸印刷,在国外发行,主要提供高品质的新闻报道,在莫斯科拥挤的咖啡馆中传播,在自由派阵营中很流行。

  (2)报纸Agrumenty nedeli(《每周评论》):一份由所谓的siloviki撰写和广泛阅读的小报。Siloviki泛指各支安全部队的成员。该报差不多相当于中国的“四月网”(该网以前称为Anti-CNN)。

  (3)瓦尔代俱乐部(Valdai Club)的分析性文章网页:这是普京喜欢的一家智库,由他亲自在2004年成立。其写作风格是政策建议导向的。

  “双面”的成吉思汗隐喻

  在《每周评论》的叙事中,对俄罗斯人心理影响很大的各种隐晦理论经常出现。一个著名例子是Lev Gumiliov关于所谓的“国家激情”(俄语为passionarnosti)的作品。Lev Gumiliov的理论认为,居于资源有限地区、年轻人口多的国家会产生高涨的心理能量,产生对外军事征服冲动。

  在这种含蓄叙事中,中世纪著名蒙古领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形象,尤其具有象征意义。表面上看来,对于俄罗斯人的集体想象而言(也许对中国人也是如此),这个人物能激起对外来征服的恐惧。不过,相对于中国而言,蒙古征服带给俄罗斯人的屈辱感似乎强烈得多,因为这是“跨种族”的征服,而中国人已经接受蒙古统治时期为中国的一个朝代(元朝)。

  俄罗斯军事专家估计,考虑到中国人口是俄罗斯的十倍,俄罗斯是无法用传统武器防御俄中边界的。中国对于中亚的渗透将大大延长这一“边界”,并对西伯利亚构成潜在威胁。西伯利亚这个环境恶劣的地区,是俄罗斯主要的自然资源产地和出口收入来源。

  但是在更深的层面上,成吉思汗让俄罗斯人产生的情绪,并不仅仅是愤怒。像拿破仑一样,除了征服者的形象外,俄罗斯人也将拿破仑浪漫化,视为俄罗斯历史上最为“融入欧洲”的时代的象征。与此类似,成吉思汗的形象,也被视为“统一的欧亚大陆”梦想的实现。

  事实上,蒙古帝国是历史上唯一成功统一欧洲与亚洲的国家。它同时控制了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的土地——尽管为时短暂。控制俄罗斯的西部蒙古人最终归信了伊斯兰教,被称为鞑靼人。他们的后裔目前是俄罗斯一个有影响力的族群。这一细节对于理解俄罗斯历史上与穆斯林世界的复杂关系尤为重要。顺便说一句,未来学家预计,由于俄罗斯穆斯林少数族裔的高生育率,在未来几十年里,伊斯兰对俄罗斯政治的影响将不断提升。

  对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挑战?

  最初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只和俄罗斯有有限的关系。2015年3月28日博鳌论坛上披露的计划,描述了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几条路径,而只有一条提到了俄罗斯:“从中国经中亚和俄罗斯到欧洲(波罗的海)”。“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主要着眼于东南亚国家,并可能向太平洋地区扩展。

  不过,俄罗斯战略思想家们认为,这是试图把俄罗斯的地位低估为“地区大国”,而不是“全球大国”。他们坚定地认为,这一定位是草率的、无法接受的。对于中国2015年3月28日发布的公告,《每周评论》的第一反应是发布俄罗斯副总理伊尔戈·舒瓦洛夫的一份简短声明。该声明的标题很友善——《俄罗斯已准备好与中国合作》,但在摘要中,一方面表示俄罗斯“欢迎中国的倡议”,另一方面表示中俄的合作应当“在欧亚经济联盟(EEU)的框架下”进行。EEU是俄罗斯主导的一项计划。

  《每周评论》的一位作者Sergey Ryazanov指出:“许多人对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推进感到不安。一些人甚至说‘大丝绸之路’是对欧亚经济联盟的一个打击,是‘对普京的羞辱’,因为中国人在公布该计划前并未征求普京的意见。”

  因此,普京与习近平最终于2015年5月8日签署的《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应当被视为一个重大的外交突破。俄罗斯在纪念二战的爱国热情气氛中签署的该声明,实际上将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置于平等地位,而不是像此前那样,将其置于俄罗斯的框架之内,仅视为一项“倡议”。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宣言一直是双边性质的,没有征求任何其他相关的欧亚国家的意见。中俄两国的这一态度,也与国际政治中关于大小国家命运的争论有关。

  俄罗斯人提出的替代倡议

  针对中国的“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思想家们进一步的回应方式是,提出他们自己的替代性方案。表面上看,这似乎像是表明,俄罗斯人根本不在意中国建议的内容,而只是想吸引中国资金,以支持俄罗斯筹划的平行项目。但我的观点是,俄罗斯是事先试验了一些项目,已评估这些项目是更安全的选择,然后试图将中国投资导向这些项目。

  例如,在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铁路路线选择上,中国倾向于中亚方案,俄罗斯倾向于坚持原来的跨西伯利亚方案。历史上,两条跨西伯利亚铁路(Transsib和BAM)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修建的,考虑到恶劣天气和沿线人口稀少等因素,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不大可能取得经济收益。但是,2015年12月,中国已经成功试验了一条从中国到格鲁吉亚的铁路,通过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直抵第比利斯,绕过了俄罗斯。这大大加剧了中俄关系中被隐藏起来的战略不安。

  俄罗斯思想家们对于“海上丝绸之路”也有自己的设想——穿越俄罗斯北冰洋领海的“北极航线”。中国最初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完全没有将其纳入考虑。英国《金融时报》近期将其称为“俄罗斯的北冰洋迷恋”。但事实上,俄罗斯的这一构想有其战略意义。如果说大国意味着一国能在任何时候、在全球的任何地方发挥其影响力,那么北冰洋就是一个俄罗斯的实力远强于中国的地方,也是可以比美国施展更多控制力的地方。

  在中亚,俄罗斯把上海合作组织(SCO)视为与中国协作的主要平台,因为这是该地区的几个政府间组织中,中国唯一作为成员国参与的一个。上海合作组织的初衷是成为一个安全性质的组织,但在发现成员国之间互信缺乏后,已经扩展到包含其他方面,如研发领域。

  近年来,防务界的更多声音主张,中亚地区需要一支联合维和部队,应对恐怖主义与政治不稳定。中国参与此类倡议的唯一方式,是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之内参与。目前中国已经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军事演习,因此这样的合作向着某种永久性的机制演变,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情,中俄彼此间的和平诚意有望得到大规模的检验,这也将大大提升两国在军事合作及联合研发方面的互信水平。

  避免中亚发生“乌克兰场景”

  一个重要问题是,俄罗斯专家指出,中亚在安全方面的偶发事件可能增多。瓦尔代俱乐部的著名分析家Timofei Bordachev曾撰写一份报告《俄罗斯与中国在中亚:一场双赢博弈》,提到了2016年7月5日哈萨克斯坦阿克托别市发生的枪击事件。他评论道:“哈萨克斯坦一直被视为原苏联南部地区的稳定典范,但此事让外界观察者认为,该国局势会明显紧张化。”

  中亚地区的互信缺失有切实的原因。除了中亚被视为通往俄罗斯东部的军事桥头堡外,亦需注意的是,俄罗斯的利益和中亚各国的利益不一定吻合,而是经常彼此抵牾。首先,中亚各国像俄罗斯一样,向中国出口自然资源,尤其是天然气,所以是俄罗斯的直接竞争对手。其次,因为历史联系深厚,所以俄罗斯企业在中亚自然资源出口中有巨大的利益。

  另一个常被忽视但依然重要的因素是对人力资源的竞争。中亚居民是俄罗斯低技能劳动力的主要来源。的确,如一些俄罗斯专家所说,移民汇回的资金目前是中亚各国重要的收入来源。但中亚劳工已成为在俄罗斯最受歧视的群体。中亚经济如果发展起来,他们与俄罗斯雇主之间的力量对比就会大大改善,甚至不再需要外出打工。

  目前,中亚各国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影响又在强化,而“大博弈”(殖民时代对该地区国际政治的称呼)已演变为俄罗斯、中国与西方的三边博弈。中亚的许多国家试图寻找平衡俄罗斯的力量。鉴于它们本身不是民主国家,所以一开始它们会觉得,中国将比美国更能宽容它们自身的不足。但长期里,由于中国国内政治也是压迫性的、不开明的,这可能又使它们倾向于西方,甚至可能性更大的是,最终因别无选择而倾向于伊斯兰极端主义。

  那么,假如欧亚一体化之梦破灭,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最悲观的场景将是,一个日益不安全的中亚将重蹈乌克兰的命运,成为俄罗斯与中国之间僵硬的缓冲地带。俄罗斯联邦总统直属国民经济与国家行政学院的Sergey Tsypliaev在Vedomosti报上指出:“‘丝绸之路’可能成为俄罗斯的一个‘金箍’。”鉴于俄罗斯作家对于中国文化与文学典故的了解正在迅速深化,所以,这里的“金箍”可能是有意地比喻“遏制俄罗斯”。在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里,观音菩萨给该小说的主角、叛逆的猴王头上套了个金箍。众所周知,俄罗斯人的思维,经常两极分化。

  (注:本文作者Larisa Smirnova(苏梦夏)是居住在中国的俄罗斯人,莫斯科大学政治学博士,法国国家行政学院ENA、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双硕士。本文题图由作者提供。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

责任编辑:

一体化还是“金箍”:俄罗斯对“一带一路”的矛盾认知

关键词:

来源:FT中文网 2017-01-29 08:11:59

一体化还是“金箍”:俄罗斯对“一带一路”的矛盾认知

作者:苏梦夏

俄罗斯媒体目前倾向于不负面报道中国,但对中国的担忧并未消失,只是开始以间接和遮掩的方式呈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已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友谊,就中国领导人与外国人的友谊而言,这是史无前例的。有鉴于此,在媒体话语里,把中俄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这“一对”视为所谓的“西方”或“美国及其盟国”的对立面,已经司空见惯。尤其是在中国启动“一带一路”构想后,习主席参加俄罗斯阅兵式,站在已经证明自己是个战士的普京旁边,这很快使得乐于猜测的公众想象,是不是一个一体化的欧亚大陆最终要出现了。这个梦想已经萦绕欧洲历史一千年。

  目前看来显得愈加明白的是,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很受欢迎,这是因为,中国承诺在提供经济发展援助的同时,不挑战各国本地精英的政治权势。事实上,西方所主张的经济与政治改革方式已经遭到抨击,被认为在“后冷战”时代导致了全球安全风险的史无前例的加剧。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本身作为一个非西方国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例证,说明一国可以根据自身文化特点选择适用西方发展经验,从而在借鉴西方的同时保持政治稳定。

  不过另一方面,正因为对所谓的“非民主政权”的种种脆弱性而言,“一带一路”富有吸引力,所以它也很快在很多国家的国内引起了猜测,包括正在遭遇危机的俄罗斯。

  理解俄罗斯媒体的性质

  由于俄罗斯官方话语经常说中俄关系正处于“史上最积极”的时期,所以俄罗斯媒体现在倾向于不对中国做负面报道。但是,与一些人的认识不同的是,在这一气氛中,俄罗斯对中国的真正担忧并未消失,而是开始以其他形式呈现,即间接和遮掩的方式。

  用间接方式传递讯息绝不是俄罗斯的独创,而是任何压迫性的、危机中的、缺乏安全感的社会的特征。自由大众媒体需要的技巧,与秘密讯息传递所需要的技巧不同。前者包括逻辑、条理、令人信服的论证,后者包括隐喻、暗示、影射与含蓄的语言,对于不熟悉这一套的读者而言,也许会看起来极为怪异、不可信、伪科学。

  自从俄罗斯介入乌克兰和叙利亚的战争以来,俄罗斯新闻报道的这种“神秘主义”潮流更流行了。在这些危机爆发之前,在价值观层面的共识是,随着俄罗斯社会变得更安全,大众媒体应该朝着更自由、开放的方向发展——尽管这并未实现。而现在,由于俄罗斯社会并未变得更安全,所以上述准则本身的合理性遭到了质疑。

  对于俄罗斯人对“一带一路”的认识,我的评估是试图将一些隐晦传递的讯息清晰化。我主要基于三家媒体,它们反映了俄罗斯政治光谱的两极,以及普京“统一”或“平衡”二者的努力。

  (1)报纸Vedomosti:俄罗斯版本的英国《金融时报》,也以浅橙色纸印刷,在国外发行,主要提供高品质的新闻报道,在莫斯科拥挤的咖啡馆中传播,在自由派阵营中很流行。

  (2)报纸Agrumenty nedeli(《每周评论》):一份由所谓的siloviki撰写和广泛阅读的小报。Siloviki泛指各支安全部队的成员。该报差不多相当于中国的“四月网”(该网以前称为Anti-CNN)。

  (3)瓦尔代俱乐部(Valdai Club)的分析性文章网页:这是普京喜欢的一家智库,由他亲自在2004年成立。其写作风格是政策建议导向的。

  “双面”的成吉思汗隐喻

  在《每周评论》的叙事中,对俄罗斯人心理影响很大的各种隐晦理论经常出现。一个著名例子是Lev Gumiliov关于所谓的“国家激情”(俄语为passionarnosti)的作品。Lev Gumiliov的理论认为,居于资源有限地区、年轻人口多的国家会产生高涨的心理能量,产生对外军事征服冲动。

  在这种含蓄叙事中,中世纪著名蒙古领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形象,尤其具有象征意义。表面上看来,对于俄罗斯人的集体想象而言(也许对中国人也是如此),这个人物能激起对外来征服的恐惧。不过,相对于中国而言,蒙古征服带给俄罗斯人的屈辱感似乎强烈得多,因为这是“跨种族”的征服,而中国人已经接受蒙古统治时期为中国的一个朝代(元朝)。

  俄罗斯军事专家估计,考虑到中国人口是俄罗斯的十倍,俄罗斯是无法用传统武器防御俄中边界的。中国对于中亚的渗透将大大延长这一“边界”,并对西伯利亚构成潜在威胁。西伯利亚这个环境恶劣的地区,是俄罗斯主要的自然资源产地和出口收入来源。

  但是在更深的层面上,成吉思汗让俄罗斯人产生的情绪,并不仅仅是愤怒。像拿破仑一样,除了征服者的形象外,俄罗斯人也将拿破仑浪漫化,视为俄罗斯历史上最为“融入欧洲”的时代的象征。与此类似,成吉思汗的形象,也被视为“统一的欧亚大陆”梦想的实现。

  事实上,蒙古帝国是历史上唯一成功统一欧洲与亚洲的国家。它同时控制了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的土地——尽管为时短暂。控制俄罗斯的西部蒙古人最终归信了伊斯兰教,被称为鞑靼人。他们的后裔目前是俄罗斯一个有影响力的族群。这一细节对于理解俄罗斯历史上与穆斯林世界的复杂关系尤为重要。顺便说一句,未来学家预计,由于俄罗斯穆斯林少数族裔的高生育率,在未来几十年里,伊斯兰对俄罗斯政治的影响将不断提升。

  对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挑战?

  最初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只和俄罗斯有有限的关系。2015年3月28日博鳌论坛上披露的计划,描述了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几条路径,而只有一条提到了俄罗斯:“从中国经中亚和俄罗斯到欧洲(波罗的海)”。“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主要着眼于东南亚国家,并可能向太平洋地区扩展。

  不过,俄罗斯战略思想家们认为,这是试图把俄罗斯的地位低估为“地区大国”,而不是“全球大国”。他们坚定地认为,这一定位是草率的、无法接受的。对于中国2015年3月28日发布的公告,《每周评论》的第一反应是发布俄罗斯副总理伊尔戈·舒瓦洛夫的一份简短声明。该声明的标题很友善——《俄罗斯已准备好与中国合作》,但在摘要中,一方面表示俄罗斯“欢迎中国的倡议”,另一方面表示中俄的合作应当“在欧亚经济联盟(EEU)的框架下”进行。EEU是俄罗斯主导的一项计划。

  《每周评论》的一位作者Sergey Ryazanov指出:“许多人对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推进感到不安。一些人甚至说‘大丝绸之路’是对欧亚经济联盟的一个打击,是‘对普京的羞辱’,因为中国人在公布该计划前并未征求普京的意见。”

  因此,普京与习近平最终于2015年5月8日签署的《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应当被视为一个重大的外交突破。俄罗斯在纪念二战的爱国热情气氛中签署的该声明,实际上将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置于平等地位,而不是像此前那样,将其置于俄罗斯的框架之内,仅视为一项“倡议”。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宣言一直是双边性质的,没有征求任何其他相关的欧亚国家的意见。中俄两国的这一态度,也与国际政治中关于大小国家命运的争论有关。

  俄罗斯人提出的替代倡议

  针对中国的“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思想家们进一步的回应方式是,提出他们自己的替代性方案。表面上看,这似乎像是表明,俄罗斯人根本不在意中国建议的内容,而只是想吸引中国资金,以支持俄罗斯筹划的平行项目。但我的观点是,俄罗斯是事先试验了一些项目,已评估这些项目是更安全的选择,然后试图将中国投资导向这些项目。

  例如,在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铁路路线选择上,中国倾向于中亚方案,俄罗斯倾向于坚持原来的跨西伯利亚方案。历史上,两条跨西伯利亚铁路(Transsib和BAM)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修建的,考虑到恶劣天气和沿线人口稀少等因素,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不大可能取得经济收益。但是,2015年12月,中国已经成功试验了一条从中国到格鲁吉亚的铁路,通过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直抵第比利斯,绕过了俄罗斯。这大大加剧了中俄关系中被隐藏起来的战略不安。

  俄罗斯思想家们对于“海上丝绸之路”也有自己的设想——穿越俄罗斯北冰洋领海的“北极航线”。中国最初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完全没有将其纳入考虑。英国《金融时报》近期将其称为“俄罗斯的北冰洋迷恋”。但事实上,俄罗斯的这一构想有其战略意义。如果说大国意味着一国能在任何时候、在全球的任何地方发挥其影响力,那么北冰洋就是一个俄罗斯的实力远强于中国的地方,也是可以比美国施展更多控制力的地方。

  在中亚,俄罗斯把上海合作组织(SCO)视为与中国协作的主要平台,因为这是该地区的几个政府间组织中,中国唯一作为成员国参与的一个。上海合作组织的初衷是成为一个安全性质的组织,但在发现成员国之间互信缺乏后,已经扩展到包含其他方面,如研发领域。

  近年来,防务界的更多声音主张,中亚地区需要一支联合维和部队,应对恐怖主义与政治不稳定。中国参与此类倡议的唯一方式,是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之内参与。目前中国已经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军事演习,因此这样的合作向着某种永久性的机制演变,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情,中俄彼此间的和平诚意有望得到大规模的检验,这也将大大提升两国在军事合作及联合研发方面的互信水平。

  避免中亚发生“乌克兰场景”

  一个重要问题是,俄罗斯专家指出,中亚在安全方面的偶发事件可能增多。瓦尔代俱乐部的著名分析家Timofei Bordachev曾撰写一份报告《俄罗斯与中国在中亚:一场双赢博弈》,提到了2016年7月5日哈萨克斯坦阿克托别市发生的枪击事件。他评论道:“哈萨克斯坦一直被视为原苏联南部地区的稳定典范,但此事让外界观察者认为,该国局势会明显紧张化。”

  中亚地区的互信缺失有切实的原因。除了中亚被视为通往俄罗斯东部的军事桥头堡外,亦需注意的是,俄罗斯的利益和中亚各国的利益不一定吻合,而是经常彼此抵牾。首先,中亚各国像俄罗斯一样,向中国出口自然资源,尤其是天然气,所以是俄罗斯的直接竞争对手。其次,因为历史联系深厚,所以俄罗斯企业在中亚自然资源出口中有巨大的利益。

  另一个常被忽视但依然重要的因素是对人力资源的竞争。中亚居民是俄罗斯低技能劳动力的主要来源。的确,如一些俄罗斯专家所说,移民汇回的资金目前是中亚各国重要的收入来源。但中亚劳工已成为在俄罗斯最受歧视的群体。中亚经济如果发展起来,他们与俄罗斯雇主之间的力量对比就会大大改善,甚至不再需要外出打工。

  目前,中亚各国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影响又在强化,而“大博弈”(殖民时代对该地区国际政治的称呼)已演变为俄罗斯、中国与西方的三边博弈。中亚的许多国家试图寻找平衡俄罗斯的力量。鉴于它们本身不是民主国家,所以一开始它们会觉得,中国将比美国更能宽容它们自身的不足。但长期里,由于中国国内政治也是压迫性的、不开明的,这可能又使它们倾向于西方,甚至可能性更大的是,最终因别无选择而倾向于伊斯兰极端主义。

  那么,假如欧亚一体化之梦破灭,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最悲观的场景将是,一个日益不安全的中亚将重蹈乌克兰的命运,成为俄罗斯与中国之间僵硬的缓冲地带。俄罗斯联邦总统直属国民经济与国家行政学院的Sergey Tsypliaev在Vedomosti报上指出:“‘丝绸之路’可能成为俄罗斯的一个‘金箍’。”鉴于俄罗斯作家对于中国文化与文学典故的了解正在迅速深化,所以,这里的“金箍”可能是有意地比喻“遏制俄罗斯”。在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里,观音菩萨给该小说的主角、叛逆的猴王头上套了个金箍。众所周知,俄罗斯人的思维,经常两极分化。

  (注:本文作者Larisa Smirnova(苏梦夏)是居住在中国的俄罗斯人,莫斯科大学政治学博士,法国国家行政学院ENA、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双硕士。本文题图由作者提供。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