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越向书】 2022-09-19 14:43:50
作者:童欣
德国的“交通灯”政府最近有点乱。一向奉行和平主义的社民党(红)在谈军备和军援,一向主张政府不该干涉市场的自民党(黄)在谈如何用财政手段救助私营企业,靠环保运动起家的绿党在谈增加煤炭发电,甚至可能延长核电使用期限。
秉政诸公若不是朝暮焦首,岂敢忘记初心?一切都是因为德国即将降临的冬天,还有冬天之后的经济寒冬。
9月1日,俄罗斯天然气公司(Gazprom,下文简称“俄气”)以发现设备漏油为由全面宣布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停止供气(这个时间点与乌克兰政府宣布大反攻开始相去只有数日)。消息发布后,《法兰克福汇报》的Ifo研究所主席福伊斯特(Clemens Fuest)认为:“一场衰退实难避免。”很快这个判断成为了大多数德国经济观察家的共识。大家的分歧只是在于这场经济衰退最终规模有多大,会持续多久(乐观估计德国经济能在2024年恢复增长)。
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其中包括对电力生产商征收暴利税;对能源生产商的利润设置上限(用天然气发电的除外);最新推出一份650亿欧元救助方案(此前救助方案一共只有300亿);继续增加煤炭发电并计划让最后两座核电站延长待命时间;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和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Robert Habeck)全球奔走,希图获得新的气源或其他能源。
此次能源危机发生之后,很多人质疑德国此前二十年的能源政策:为什么会忽视俄罗斯能源的政治风险,而将德国经济置于遭人勒索的境地?
还有人说,如果默克尔还在位就能避免这样的困境。
然而,朔尔茨能让德国不参与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吗?没有丝毫可能性。于个人是背叛信念,在党内会失去主席位置,在国内会令自己的政府倒台,在国际上会让德国遭到西方国家的孤立。
其实,联邦德国对俄罗斯(苏联)能源的依靠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民主德国依赖苏联能源的历史无疑更加久远)。
导致德国陷入经济困境的因素,其实正是让联邦德国走出上一次危机的因素之一。而且这一路之上,德国、乌克兰和俄罗斯这三方如影随形,共同参与了今日危机形成的每一个阶段。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决定将石油武器化,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导致世界市场上的石油价格在两个月内涨了三倍多,直接触发了自二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 1973年巴伐利亚的“周末旅行”(危机高潮时德国政府曾禁止燃油汽车周末上路),图片来源:Roedel KEYSTONE, 转引自 Spielgel on line】
陷入能源困境的联邦德国想到自己与苏东国家之间的关系已大为改善(得益于总理勃兰特制定的“新东方政策”),便将从苏联引进“红色天然气”作为了解燃眉之急的首选方案。
正好苏联这边也有出口天然气的强烈意愿。
二战期间,由于位于乌克兰的主要煤矿产区顿巴斯被德军占领,苏联不得不积极寻找新的燃料来源。但苏联的天然气开发因缺少建造管道所需特种钢材和超大型轧钢机而进展艰难,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大部分只能在开发时烧掉。
德语地区称雄全球的钢铁生产和金属加工技术恰好补上了苏联的短板,使得这桩生意对双方而言都有利可图。
除了经济利益之外,“红色天然气”入欧同样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的政治收益。对联邦德国而言,此举实现了促进了能源来源的分散化,改善了国家的安全处境,对外政策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对苏联而言,这些收益至少包括:(1)拉拢西欧,(2)将触角伸进北约国家,(3)增强联邦德国相对于美国的独立性,(4)改善自身的政治形象。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后,苏联在西方的形象跌入一个新的低谷,而现在西欧诸国却“口嫌体正直”地抢着跟自己做生意,于宣传上大有好处。
1973年的这个冬天,莫斯科为了体现自己的诚意并获取国际政治利益,决定救联邦德国于危难之中。为此甚至不惜将原计划供给到波罗的海地区和乌克兰的天然气在不加预警的情况下削减了三分之二!
乌克兰的计划经济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为了保住居民用气,乌克兰只好让大量工业企业停工停产。而且乌克兰和立陶宛化肥厂的停产又影响了第二年的春耕。
对苏联而言,这次“转移输送”主要是为了成就了自身的国际声誉,获取政治方面的利益,次要原因是获取巨额的经济收入——把天然气卖到能源价格暴涨的国际市场当然比按计划调拨给乌克兰的工厂赚得多。
然而,此举却在苏联国内造成了两个影响深远的后果:一是基辅对莫斯科这种“拿自家人不当人”的态度很寒心,新仇叠加旧怨,埋下了更多分离主义的种子;二是乌克兰地区的领导被这种临时“断气”的事情搞怕了,下决心赶紧上核电,建起了日后影响苏联命运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对联邦德国而言,苏联的保证供气证明了:即使是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的双料敌国,也会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而重视商业信誉。这份信心是此后半个世纪德国不断引进苏联(俄罗斯)天然气的基础。
2018年特朗普访问北约时,曾质疑德国采用俄罗斯能源的安全性,但欧洲人并不太在意,其原因就在于这是一门从冷战时代就开始的生意。当年苏军几乎就把枪口顶在联邦德国的脑门上,“红色天然气”照样准时送到,现在的俄罗斯与德国还隔着两个国家(其中波兰还是北约成员国),难道比那时候更危险吗?
苏东剧变之后,这门生意看上去似乎更加安全了。一则冷战已经结束,二则能源出口成了俄罗斯经济的命根子,彼时世界上没有几个大买主,欧洲是被人依赖的一方。
但这场剧变中也隐含了几个到了今天才充分暴露出的危险因素:苏联不会将能源武器化,可能是因为苏联最不缺的就是武装力量。如果真的与北约爆发冲突,哪里轮得到天然气上场呢?而实力远逊于苏联的俄罗斯则不同,它更有可能对西方使用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力量。
此外,与扛着红旗的苏联不同,俄罗斯自独立初始就是一个民族主义高涨的国家,民族利益比国际声望要重要得多,1973年那种 “援友邦而亏家人”的事情不愿再做,也做不了。同时它还更有可能在觉得有利于民族利益时将天然气生意武器化。
在冷战胜利和祖国统一带来的欣快感中,联邦德国的领导层没有足够重视这两种潜藏的危险。他们头疼的主要是如何“消化”统一的成果,如何在下一次选举中赢得全体德国人的支持。
而德国舆论场在冷战结束后已经不那么热衷于讨论意识形态问题,反是环保议题屡屡引人瞩目。乘此东风,东西两个德国的绿党合并后势力大增,在1998年大选中与社民党结成“红绿联盟”,进入联邦政府,拿下了外交、环保、卫生等三个部长职务,并推动德国议会通过了《核能法》修正案,规定 “禁止新建任何民用核电站”,现有核电站最终将于2022年停止运转。
德国民众们希望既能摆脱污染较重的煤炭能源,限制(闹出过“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核能,但又能获得充足、廉价的能源以维持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
包括科尔总理和青年默克尔在内的德国政治家们原本更青睐核能——他们当然更向往可再生能源,但这条路对于世纪之初的德国而言属于“远水解不了近渴”。但民意难违,所以多位德国总理都觉得可以将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作为一种“过渡性能源”,它单位热值较高而碳排放量远低于煤炭,可以让德国平滑有序地放弃化石能源,走向绿色新能源。
民众对环保的热望和工业界对廉价能源的追求,再加上“红色天然气”过去“宁可亏自己,不能亏客户”的信誉,使德国领导层觉得俄国天然气作为‘过渡性能源’的性价比最高,风险相对可控。
2002年4月德国《核能法》修正案生效后,寻找替代能源成了德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早在1995 年,修建一条绕开乌克兰而穿越波罗的海的海底天然气管道的提议已经浮出水面。经过多轮谈判,关于修建“北溪1号”的协议于2005 年 4 月 11 日在施罗德和普京的主持下签署。协议规定运营企业设立在瑞士,俄气持股51%。
有了绕开乌克兰的供气管道,俄罗斯陡然加大了对乌克兰政府压力。几乎就在“北溪1号”协议签字的同时,俄罗斯将供应到乌克兰的天然气从每一千立方米160美元涨到每千立方米230美元(当时卖到西欧的价格是每千立方米250美元)而乌克兰认为:此举违反了两国之前签订的协议,俄罗斯之所以用“断气”相威胁是因为乌克兰刚刚发生了使反俄政治家上台的“橙色革命”。
这场俄乌天然气争端成为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恶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2006年1月1日俄罗斯彻底停止向乌克兰供气)。德国民众也终于开始担心俄罗斯有朝一日“翻脸不认人”。继施罗德成为德国总理的默克尔见机而作,于2010年成功为境内17个核电站“续命”8至14年。
然而德国的民意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再次反转,谁再反对2022年终结核电,无异于政治自杀。
因此,即使出现了俄罗斯于2014年夺取克里米亚半岛这样的事情,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引进非但没有止步,反而在近十年内依赖程度加倍(如果已经建成的北溪2号开通,无疑将再上一个大台阶)。
德国自身天然气的枯竭,也加剧了它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本世纪初,德国天然气尚有五分之一能够自给。如今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5%。
【2011年11月8日 北溪天然气管道落成启用典礼】
事实上,早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前,德国已经处于能源危机之中。2021年12月德国的电价开始飙升,为保障民生,德国政府只能释放天然气战略储备,但其存储容量比已仅为57%,创下了近年来的最低纪录(2019年同期为78%)。
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在开战前夕寻找各种机会将德国推下深渊,由俄气控制的德国最大天然气储气站Rehden在2021年底连一立方米的天然气也没有留存。
国际市场上液化天然气的价格在那时已经开始上扬,俄乌战争爆发后已经处于一飞冲天的状态:美国媒体披露,现在“美国公司采购一船液化天然气的价格仅为6000万美元,但欧洲的收购价却高达2.75亿美元”。
而且海上运输的液化天然气(LNG)不但价格远高于管道天然气,对基础设施也有特殊的要求——它可不像液化气钢瓶一样拧开就能用。可是到今年8月底为止,德国连一个LNG转化站都没有建好(目前正在简化审批程序,从速购买)。西班牙有现成的转化站,但与其天然气管线并不衔接,不能直接通过管道穿过法国供给到德国。
虽然法国承诺将尽力帮助德国,但今年法国有约一半左右的核电站处在停机维护状态。同时,欧洲面临的旱情不仅会让法国的核电站遭遇缺水停产的威胁,而且在进一步推高德国的能源运输的成本。
这个冬天,德国注定难熬。
德国陷入今天的困境,并不是一两个政治家的偶然失误造成的,而是长期生活在和平富足环境中的德国民众普遍降低了对战争爆发的警惕性,同时工业界和政界的精明计算又撞上了小概率事件。现在,联邦德国民众需要为自己选择的价值观付出巨大代价,这在冷战结束之后还是第一次。
联邦德国有可能面临一场自其成立以来最大的经济衰退,可能有很多中小企业破产,会有不少人丢掉工作。
不过,说德国会因此而“去工业化”就过于夸张了——持这种说法的人对德国工业的“护城河”宽度和科研生态恐怕所知甚少。如果“去工业化”指的是传统工业企业减少,那没问题。这本来就是几十年来的大趋势,鲁尔区的“钢铁森林”有很多已经变成了主题公园。但如果指的是德国从此就将跌出一流工业国的圈子,则言过其实。
巴斯夫化工这类大企业现在叫得凶,是因为德国政府正带着补贴站在市场中央。谁会哭闹,谁能把自己说成维系着国计民生的企业,谁就能获得低息贷款。
从俄乌战争开战至今,德国民众对乌克兰的支持在越来越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有增无减。这固然是因为多数德国民众信念坚定,确有为了价值观而牺牲优渥生活的决心;但同时也说明这场能源危机没有威胁到大多数民众的基本温饱。
【根据德国电视二台的民调(见上图),截止到9月9日,依然有70%的民众宁可忍受能源涨价也要支持乌克兰。这个比例与7月15日的民调的结果相同,比较大的区别在于极右翼民众(选择党支持者,天蓝色)对乌克兰的支持也显著上升了(见下图)。】
德国其实拥有相当丰富的煤炭和页岩天然气资源,核电技术也属一流。从长期看,只要愿意修改环保标准,即使与俄罗斯“脱钩”德国也不会有能源问题。
路怎么走,要自己选。用今天的“后见之明”去审视德国人当初的选择是很容易的,但每一个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最终都要在全新的局面前迎来自己的抉择时刻。如何在环境保护、国际正义、国家安全和生活质量之间求取一个平衡,事关所有人的未来。
参考文献:
JOHANNES PENNEKAMP, Deutschland nach Gaslieferstopp vor tiefer Rezession, https://www.faz.net/aktuell/wirtschaft/nach-gas-lieferstopp-steht-deutschland-vor-tiefer-rezession-18291343.html.
Klimafreundliche und krisensichere Energieversorgung | Bundesregierung, https://www.bundesregierung.de/breg-de/themen/klimaschutz/energieversorgung-sicherheit-2040098.
https://www.zdf.de/nachrichten/politik/politbarometer-union-gruene-ampel-koalition-energiekrise-100.html?slide=1631192701216.
How Putin held Europe hostage over energy, Produced, filmed and edited by James Sandy; Maps by Russell Birkett, Chris Campbell and Sam Joiner; Graphics by Steve Bernard, https://www.ftchinese.com/interactive/82634?exclusive.
新华二代在德国:《德国对中国到底有多依赖?为什么纯粹的交易量不能说明依赖性的风险?》,微信公众【新华二代在德国】,https://mp.weixin.qq.com/s/1um997j4Kg-UoD2jRQBa6Q;其所翻译的《南德意志报》文章的原文链接:https://www.sueddeutsche.de/wirtschaft/china-deutschland-abhaengigkeit-1.5649818。
新华二代在德国:《宁可挨饿也不愿吃肉的德国人》,微信公众【新华二代在德国】,2022-09-14,https://mp.weixin.qq.com/s/Ij2rqPsMHmHMLfweKEOtdg。
盖伊·查赞:《德国将保持两座核电站处于待命状态以应对能源短缺》,https://dbdzmnhotmzi1.cloudfront.net/interactive/82318?exclusive。
盖伊·查赞:《德国宣布650亿欧元能源救助方案》,https://dbdzmnhotmzi1.cloudfront.net/story/001097187?topnav=world&subnav=europe&archive。
张冬方:《德国千里寻“氢”意味着什么?》,https://dbdzmnhotmzi1.cloudfront.net/story/001097183?topnav=world&subnav=europe&archive。
陶短房:《德国:自己“作”出来的能源危机》,2021年12月24日,https://new.qq.com/omn/20211224/20211224A0CS0N00.html。
周小康:《红色天然气:切尔诺贝利的起源》,播客【忽左忽右】第158期。
《德国总理为天然气南征北战,中国或许才是最佳答案》,凤凰网, 2022-09-11,https://mp.weixin.qq.com/s/jvGX2yx4tS2KpaMUzAJFDA。
来源:微信公众号【越向书】 2022-09-19 14:43:50
作者:童欣
德国的“交通灯”政府最近有点乱。一向奉行和平主义的社民党(红)在谈军备和军援,一向主张政府不该干涉市场的自民党(黄)在谈如何用财政手段救助私营企业,靠环保运动起家的绿党在谈增加煤炭发电,甚至可能延长核电使用期限。
秉政诸公若不是朝暮焦首,岂敢忘记初心?一切都是因为德国即将降临的冬天,还有冬天之后的经济寒冬。
9月1日,俄罗斯天然气公司(Gazprom,下文简称“俄气”)以发现设备漏油为由全面宣布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停止供气(这个时间点与乌克兰政府宣布大反攻开始相去只有数日)。消息发布后,《法兰克福汇报》的Ifo研究所主席福伊斯特(Clemens Fuest)认为:“一场衰退实难避免。”很快这个判断成为了大多数德国经济观察家的共识。大家的分歧只是在于这场经济衰退最终规模有多大,会持续多久(乐观估计德国经济能在2024年恢复增长)。
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其中包括对电力生产商征收暴利税;对能源生产商的利润设置上限(用天然气发电的除外);最新推出一份650亿欧元救助方案(此前救助方案一共只有300亿);继续增加煤炭发电并计划让最后两座核电站延长待命时间;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和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Robert Habeck)全球奔走,希图获得新的气源或其他能源。
此次能源危机发生之后,很多人质疑德国此前二十年的能源政策:为什么会忽视俄罗斯能源的政治风险,而将德国经济置于遭人勒索的境地?
还有人说,如果默克尔还在位就能避免这样的困境。
然而,朔尔茨能让德国不参与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吗?没有丝毫可能性。于个人是背叛信念,在党内会失去主席位置,在国内会令自己的政府倒台,在国际上会让德国遭到西方国家的孤立。
其实,联邦德国对俄罗斯(苏联)能源的依靠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民主德国依赖苏联能源的历史无疑更加久远)。
导致德国陷入经济困境的因素,其实正是让联邦德国走出上一次危机的因素之一。而且这一路之上,德国、乌克兰和俄罗斯这三方如影随形,共同参与了今日危机形成的每一个阶段。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决定将石油武器化,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导致世界市场上的石油价格在两个月内涨了三倍多,直接触发了自二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 1973年巴伐利亚的“周末旅行”(危机高潮时德国政府曾禁止燃油汽车周末上路),图片来源:Roedel KEYSTONE, 转引自 Spielgel on line】
陷入能源困境的联邦德国想到自己与苏东国家之间的关系已大为改善(得益于总理勃兰特制定的“新东方政策”),便将从苏联引进“红色天然气”作为了解燃眉之急的首选方案。
正好苏联这边也有出口天然气的强烈意愿。
二战期间,由于位于乌克兰的主要煤矿产区顿巴斯被德军占领,苏联不得不积极寻找新的燃料来源。但苏联的天然气开发因缺少建造管道所需特种钢材和超大型轧钢机而进展艰难,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大部分只能在开发时烧掉。
德语地区称雄全球的钢铁生产和金属加工技术恰好补上了苏联的短板,使得这桩生意对双方而言都有利可图。
除了经济利益之外,“红色天然气”入欧同样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的政治收益。对联邦德国而言,此举实现了促进了能源来源的分散化,改善了国家的安全处境,对外政策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对苏联而言,这些收益至少包括:(1)拉拢西欧,(2)将触角伸进北约国家,(3)增强联邦德国相对于美国的独立性,(4)改善自身的政治形象。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后,苏联在西方的形象跌入一个新的低谷,而现在西欧诸国却“口嫌体正直”地抢着跟自己做生意,于宣传上大有好处。
1973年的这个冬天,莫斯科为了体现自己的诚意并获取国际政治利益,决定救联邦德国于危难之中。为此甚至不惜将原计划供给到波罗的海地区和乌克兰的天然气在不加预警的情况下削减了三分之二!
乌克兰的计划经济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为了保住居民用气,乌克兰只好让大量工业企业停工停产。而且乌克兰和立陶宛化肥厂的停产又影响了第二年的春耕。
对苏联而言,这次“转移输送”主要是为了成就了自身的国际声誉,获取政治方面的利益,次要原因是获取巨额的经济收入——把天然气卖到能源价格暴涨的国际市场当然比按计划调拨给乌克兰的工厂赚得多。
然而,此举却在苏联国内造成了两个影响深远的后果:一是基辅对莫斯科这种“拿自家人不当人”的态度很寒心,新仇叠加旧怨,埋下了更多分离主义的种子;二是乌克兰地区的领导被这种临时“断气”的事情搞怕了,下决心赶紧上核电,建起了日后影响苏联命运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对联邦德国而言,苏联的保证供气证明了:即使是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的双料敌国,也会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而重视商业信誉。这份信心是此后半个世纪德国不断引进苏联(俄罗斯)天然气的基础。
2018年特朗普访问北约时,曾质疑德国采用俄罗斯能源的安全性,但欧洲人并不太在意,其原因就在于这是一门从冷战时代就开始的生意。当年苏军几乎就把枪口顶在联邦德国的脑门上,“红色天然气”照样准时送到,现在的俄罗斯与德国还隔着两个国家(其中波兰还是北约成员国),难道比那时候更危险吗?
苏东剧变之后,这门生意看上去似乎更加安全了。一则冷战已经结束,二则能源出口成了俄罗斯经济的命根子,彼时世界上没有几个大买主,欧洲是被人依赖的一方。
但这场剧变中也隐含了几个到了今天才充分暴露出的危险因素:苏联不会将能源武器化,可能是因为苏联最不缺的就是武装力量。如果真的与北约爆发冲突,哪里轮得到天然气上场呢?而实力远逊于苏联的俄罗斯则不同,它更有可能对西方使用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力量。
此外,与扛着红旗的苏联不同,俄罗斯自独立初始就是一个民族主义高涨的国家,民族利益比国际声望要重要得多,1973年那种 “援友邦而亏家人”的事情不愿再做,也做不了。同时它还更有可能在觉得有利于民族利益时将天然气生意武器化。
在冷战胜利和祖国统一带来的欣快感中,联邦德国的领导层没有足够重视这两种潜藏的危险。他们头疼的主要是如何“消化”统一的成果,如何在下一次选举中赢得全体德国人的支持。
而德国舆论场在冷战结束后已经不那么热衷于讨论意识形态问题,反是环保议题屡屡引人瞩目。乘此东风,东西两个德国的绿党合并后势力大增,在1998年大选中与社民党结成“红绿联盟”,进入联邦政府,拿下了外交、环保、卫生等三个部长职务,并推动德国议会通过了《核能法》修正案,规定 “禁止新建任何民用核电站”,现有核电站最终将于2022年停止运转。
德国民众们希望既能摆脱污染较重的煤炭能源,限制(闹出过“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核能,但又能获得充足、廉价的能源以维持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
包括科尔总理和青年默克尔在内的德国政治家们原本更青睐核能——他们当然更向往可再生能源,但这条路对于世纪之初的德国而言属于“远水解不了近渴”。但民意难违,所以多位德国总理都觉得可以将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作为一种“过渡性能源”,它单位热值较高而碳排放量远低于煤炭,可以让德国平滑有序地放弃化石能源,走向绿色新能源。
民众对环保的热望和工业界对廉价能源的追求,再加上“红色天然气”过去“宁可亏自己,不能亏客户”的信誉,使德国领导层觉得俄国天然气作为‘过渡性能源’的性价比最高,风险相对可控。
2002年4月德国《核能法》修正案生效后,寻找替代能源成了德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早在1995 年,修建一条绕开乌克兰而穿越波罗的海的海底天然气管道的提议已经浮出水面。经过多轮谈判,关于修建“北溪1号”的协议于2005 年 4 月 11 日在施罗德和普京的主持下签署。协议规定运营企业设立在瑞士,俄气持股51%。
有了绕开乌克兰的供气管道,俄罗斯陡然加大了对乌克兰政府压力。几乎就在“北溪1号”协议签字的同时,俄罗斯将供应到乌克兰的天然气从每一千立方米160美元涨到每千立方米230美元(当时卖到西欧的价格是每千立方米250美元)而乌克兰认为:此举违反了两国之前签订的协议,俄罗斯之所以用“断气”相威胁是因为乌克兰刚刚发生了使反俄政治家上台的“橙色革命”。
这场俄乌天然气争端成为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恶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2006年1月1日俄罗斯彻底停止向乌克兰供气)。德国民众也终于开始担心俄罗斯有朝一日“翻脸不认人”。继施罗德成为德国总理的默克尔见机而作,于2010年成功为境内17个核电站“续命”8至14年。
然而德国的民意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再次反转,谁再反对2022年终结核电,无异于政治自杀。
因此,即使出现了俄罗斯于2014年夺取克里米亚半岛这样的事情,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引进非但没有止步,反而在近十年内依赖程度加倍(如果已经建成的北溪2号开通,无疑将再上一个大台阶)。
德国自身天然气的枯竭,也加剧了它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本世纪初,德国天然气尚有五分之一能够自给。如今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5%。
【2011年11月8日 北溪天然气管道落成启用典礼】
事实上,早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前,德国已经处于能源危机之中。2021年12月德国的电价开始飙升,为保障民生,德国政府只能释放天然气战略储备,但其存储容量比已仅为57%,创下了近年来的最低纪录(2019年同期为78%)。
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在开战前夕寻找各种机会将德国推下深渊,由俄气控制的德国最大天然气储气站Rehden在2021年底连一立方米的天然气也没有留存。
国际市场上液化天然气的价格在那时已经开始上扬,俄乌战争爆发后已经处于一飞冲天的状态:美国媒体披露,现在“美国公司采购一船液化天然气的价格仅为6000万美元,但欧洲的收购价却高达2.75亿美元”。
而且海上运输的液化天然气(LNG)不但价格远高于管道天然气,对基础设施也有特殊的要求——它可不像液化气钢瓶一样拧开就能用。可是到今年8月底为止,德国连一个LNG转化站都没有建好(目前正在简化审批程序,从速购买)。西班牙有现成的转化站,但与其天然气管线并不衔接,不能直接通过管道穿过法国供给到德国。
虽然法国承诺将尽力帮助德国,但今年法国有约一半左右的核电站处在停机维护状态。同时,欧洲面临的旱情不仅会让法国的核电站遭遇缺水停产的威胁,而且在进一步推高德国的能源运输的成本。
这个冬天,德国注定难熬。
德国陷入今天的困境,并不是一两个政治家的偶然失误造成的,而是长期生活在和平富足环境中的德国民众普遍降低了对战争爆发的警惕性,同时工业界和政界的精明计算又撞上了小概率事件。现在,联邦德国民众需要为自己选择的价值观付出巨大代价,这在冷战结束之后还是第一次。
联邦德国有可能面临一场自其成立以来最大的经济衰退,可能有很多中小企业破产,会有不少人丢掉工作。
不过,说德国会因此而“去工业化”就过于夸张了——持这种说法的人对德国工业的“护城河”宽度和科研生态恐怕所知甚少。如果“去工业化”指的是传统工业企业减少,那没问题。这本来就是几十年来的大趋势,鲁尔区的“钢铁森林”有很多已经变成了主题公园。但如果指的是德国从此就将跌出一流工业国的圈子,则言过其实。
巴斯夫化工这类大企业现在叫得凶,是因为德国政府正带着补贴站在市场中央。谁会哭闹,谁能把自己说成维系着国计民生的企业,谁就能获得低息贷款。
从俄乌战争开战至今,德国民众对乌克兰的支持在越来越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有增无减。这固然是因为多数德国民众信念坚定,确有为了价值观而牺牲优渥生活的决心;但同时也说明这场能源危机没有威胁到大多数民众的基本温饱。
【根据德国电视二台的民调(见上图),截止到9月9日,依然有70%的民众宁可忍受能源涨价也要支持乌克兰。这个比例与7月15日的民调的结果相同,比较大的区别在于极右翼民众(选择党支持者,天蓝色)对乌克兰的支持也显著上升了(见下图)。】
德国其实拥有相当丰富的煤炭和页岩天然气资源,核电技术也属一流。从长期看,只要愿意修改环保标准,即使与俄罗斯“脱钩”德国也不会有能源问题。
路怎么走,要自己选。用今天的“后见之明”去审视德国人当初的选择是很容易的,但每一个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最终都要在全新的局面前迎来自己的抉择时刻。如何在环境保护、国际正义、国家安全和生活质量之间求取一个平衡,事关所有人的未来。
参考文献:
JOHANNES PENNEKAMP, Deutschland nach Gaslieferstopp vor tiefer Rezession, https://www.faz.net/aktuell/wirtschaft/nach-gas-lieferstopp-steht-deutschland-vor-tiefer-rezession-18291343.html.
Klimafreundliche und krisensichere Energieversorgung | Bundesregierung, https://www.bundesregierung.de/breg-de/themen/klimaschutz/energieversorgung-sicherheit-2040098.
https://www.zdf.de/nachrichten/politik/politbarometer-union-gruene-ampel-koalition-energiekrise-100.html?slide=1631192701216.
How Putin held Europe hostage over energy, Produced, filmed and edited by James Sandy; Maps by Russell Birkett, Chris Campbell and Sam Joiner; Graphics by Steve Bernard, https://www.ftchinese.com/interactive/82634?exclusive.
新华二代在德国:《德国对中国到底有多依赖?为什么纯粹的交易量不能说明依赖性的风险?》,微信公众【新华二代在德国】,https://mp.weixin.qq.com/s/1um997j4Kg-UoD2jRQBa6Q;其所翻译的《南德意志报》文章的原文链接:https://www.sueddeutsche.de/wirtschaft/china-deutschland-abhaengigkeit-1.5649818。
新华二代在德国:《宁可挨饿也不愿吃肉的德国人》,微信公众【新华二代在德国】,2022-09-14,https://mp.weixin.qq.com/s/Ij2rqPsMHmHMLfweKEOtdg。
盖伊·查赞:《德国将保持两座核电站处于待命状态以应对能源短缺》,https://dbdzmnhotmzi1.cloudfront.net/interactive/82318?exclusive。
盖伊·查赞:《德国宣布650亿欧元能源救助方案》,https://dbdzmnhotmzi1.cloudfront.net/story/001097187?topnav=world&subnav=europe&archive。
张冬方:《德国千里寻“氢”意味着什么?》,https://dbdzmnhotmzi1.cloudfront.net/story/001097183?topnav=world&subnav=europe&archive。
陶短房:《德国:自己“作”出来的能源危机》,2021年12月24日,https://new.qq.com/omn/20211224/20211224A0CS0N00.html。
周小康:《红色天然气:切尔诺贝利的起源》,播客【忽左忽右】第158期。
《德国总理为天然气南征北战,中国或许才是最佳答案》,凤凰网, 2022-09-11,https://mp.weixin.qq.com/s/jvGX2yx4tS2KpaMUzAJF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