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Project Syndicate 2019-11-27 11:24:15
作者:约瑟夫·奈
冲突会否失控,取决于各方对敌对行动的规模进行理解和沟通的能力。不幸的是,当涉及到网络冲突时,人们在冲突规模或其与传统军事措施的对应关系方面,没有达成一致。某一方认为业已获得同意的游戏或战斗,或许在另一方眼中并非如此。
10年前,美国使用网络破坏,而不是炸弹来摧毁伊朗的核浓缩设施,伊朗也以网络攻击作为回应,摧毁了沙特阿美公司的3万台电脑,并扰乱了多家美国银行的系统。今年夏天,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实施严厉制裁后,伊朗击落了一架美国无人驾驶侦察机,整个过程并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特朗普最初计划回敬一场导弹打击,但却在最后一刻取消计划,转而发动网络攻击,摧毁了伊朗军方用来袭击油轮的关键数据库。同样,这造成了一定破坏,但依然没有人员伤亡。
随后,伊朗直接或间接地使用无人机和巡航导弹,对沙特的两个主要石油设施实施了一场精密打击。虽然看来没有或只有轻微的人员伤亡,但这次袭击意味着损失和风险显著增加。
这种对局势的洞察力和控制事态升级的问题并不新鲜。1914年8月,欧洲主要大国都预期会爆发一场短暂而激烈的“第三次巴尔干战争”,甚至预计部队将在圣诞节前停战归国。
在奥地利大公6月被刺杀后,奥匈帝国想要狠狠教训一下塞尔维亚,德国则表态会给予奥地利盟友无限支持,而不是看着它受辱。但是,当德皇威廉二世7月底度假回来,发现奥地利是如何利用德国的支持时,他尝试将事态降温的努力已为时已晚。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能获胜,并且差点就成功。
如果威廉二世、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1914年8月就能预见四年多之后,他们都将丢掉王位,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领土被肢解,他们肯定不会参战。
自1945年以来,核武器一直扮演着水晶球的作用,让领导人可以从中瞥见一场大战所隐含的灾难。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则让各方领导人都认识到缓和局势、军备控制沟通以及制定冲突管理的规则的重要性。
当然,网络科技缺乏核武器的明显毁灭性影响,而由于没有水晶球来预测所可能出现的结果,这就产生了一系列不同的问题。在冷战期间,两个大国都避免直接交战,但在网络冲突中却并非如此。然而,所谓网络珍珠港事件的威胁却被夸大了,因为大多数网络冲突都不超过武装冲突规则所规定的界限。它们能造成经济和政治影响,却不会杀伤人命。因为中国和俄罗斯分别利用网络盗窃知识产权和干预选举,就威胁要动用核武是站不住脚的。
根据美国的原则,威慑并不局限于网络回应(尽管这是可能的)。针对各领域或部门的网络攻击,美国将使用与所造成的破坏成正比的任何武器做出回应。武器的选择范围可以从点名羞辱到经济制裁,再到动能武器。
今年早些时候,一项名为“持久交战”的新原则,被描述为不仅破坏对方的攻击,而且有助于加强威慑。但是,入侵网络以收集情报或破坏敌方攻击,与发起进攻行动之间在技术方面的重叠,往往使人难以分辨究竟是在令局势升级或在缓和局势。与其像“持久交战”的支持者有时强调的那样,依赖于私下的谈判,也许还须要进行明确的沟通,以限制事态升级。
毕竟,我们不能假定自己有足够的经验,去理解何谓网络空间中得到各方同意的竞争行为,也不能确定自己在其他国家的网络中采取的行动,会被如何解读。例如,俄罗斯利用网络干预美国大选,就不是一个各方同意的竞争行为。在网络这类新领域中,公开而不仅仅是私下的沟通,可以扩大我们对相关行动界限的有限认识。
网络军备控制条约的谈判虽然困难重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外交手段不可行。在网络领域,武器和非武器之间的区别可能只是一行代码,或者取决于用户的意图,同一程序可以用于合法或恶意目的。但如果这会使传统的军备控制条约无法产生效果,那么仍有可能对某些类型的民用目标(而不是武器)设限,并就限制冲突的粗略规则进行谈判。
无论如何,网络空间的战略稳定性将难以维持。由于这方面的技术创新要比核领域更快,因此网络战争的特点,就是各方对自身遭到突袭的恐慌都将不断加剧。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好的归因取证可能会增强惩罚的作用;通过加密或机器学习进行更好的防御,可能会增加预防和拒绝的作用。此外,随着各个国家和组织逐渐了解网络攻击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各方在互联网上的复杂联系,对自身经济利益的日益重要性,对网络战效用的成本效益计算可能会发生变化。
然而,在这一点上,网络领域的威慑、冲突管理和事态降级的关键在于认识到,我们所有人都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并扩大敌对各方的沟通进程。
作者是哈佛大学教授,即将出版新著《道德重要吗?从罗斯福到特朗普的总统和外交政策》(Do Morals Matter? Presidents and Foreign Policy from FDR to Trump)
来源:Project Syndicate 2019-11-27 11:24:15
作者:约瑟夫·奈
冲突会否失控,取决于各方对敌对行动的规模进行理解和沟通的能力。不幸的是,当涉及到网络冲突时,人们在冲突规模或其与传统军事措施的对应关系方面,没有达成一致。某一方认为业已获得同意的游戏或战斗,或许在另一方眼中并非如此。
10年前,美国使用网络破坏,而不是炸弹来摧毁伊朗的核浓缩设施,伊朗也以网络攻击作为回应,摧毁了沙特阿美公司的3万台电脑,并扰乱了多家美国银行的系统。今年夏天,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实施严厉制裁后,伊朗击落了一架美国无人驾驶侦察机,整个过程并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特朗普最初计划回敬一场导弹打击,但却在最后一刻取消计划,转而发动网络攻击,摧毁了伊朗军方用来袭击油轮的关键数据库。同样,这造成了一定破坏,但依然没有人员伤亡。
随后,伊朗直接或间接地使用无人机和巡航导弹,对沙特的两个主要石油设施实施了一场精密打击。虽然看来没有或只有轻微的人员伤亡,但这次袭击意味着损失和风险显著增加。
这种对局势的洞察力和控制事态升级的问题并不新鲜。1914年8月,欧洲主要大国都预期会爆发一场短暂而激烈的“第三次巴尔干战争”,甚至预计部队将在圣诞节前停战归国。
在奥地利大公6月被刺杀后,奥匈帝国想要狠狠教训一下塞尔维亚,德国则表态会给予奥地利盟友无限支持,而不是看着它受辱。但是,当德皇威廉二世7月底度假回来,发现奥地利是如何利用德国的支持时,他尝试将事态降温的努力已为时已晚。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能获胜,并且差点就成功。
如果威廉二世、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1914年8月就能预见四年多之后,他们都将丢掉王位,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领土被肢解,他们肯定不会参战。
自1945年以来,核武器一直扮演着水晶球的作用,让领导人可以从中瞥见一场大战所隐含的灾难。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则让各方领导人都认识到缓和局势、军备控制沟通以及制定冲突管理的规则的重要性。
当然,网络科技缺乏核武器的明显毁灭性影响,而由于没有水晶球来预测所可能出现的结果,这就产生了一系列不同的问题。在冷战期间,两个大国都避免直接交战,但在网络冲突中却并非如此。然而,所谓网络珍珠港事件的威胁却被夸大了,因为大多数网络冲突都不超过武装冲突规则所规定的界限。它们能造成经济和政治影响,却不会杀伤人命。因为中国和俄罗斯分别利用网络盗窃知识产权和干预选举,就威胁要动用核武是站不住脚的。
根据美国的原则,威慑并不局限于网络回应(尽管这是可能的)。针对各领域或部门的网络攻击,美国将使用与所造成的破坏成正比的任何武器做出回应。武器的选择范围可以从点名羞辱到经济制裁,再到动能武器。
今年早些时候,一项名为“持久交战”的新原则,被描述为不仅破坏对方的攻击,而且有助于加强威慑。但是,入侵网络以收集情报或破坏敌方攻击,与发起进攻行动之间在技术方面的重叠,往往使人难以分辨究竟是在令局势升级或在缓和局势。与其像“持久交战”的支持者有时强调的那样,依赖于私下的谈判,也许还须要进行明确的沟通,以限制事态升级。
毕竟,我们不能假定自己有足够的经验,去理解何谓网络空间中得到各方同意的竞争行为,也不能确定自己在其他国家的网络中采取的行动,会被如何解读。例如,俄罗斯利用网络干预美国大选,就不是一个各方同意的竞争行为。在网络这类新领域中,公开而不仅仅是私下的沟通,可以扩大我们对相关行动界限的有限认识。
网络军备控制条约的谈判虽然困难重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外交手段不可行。在网络领域,武器和非武器之间的区别可能只是一行代码,或者取决于用户的意图,同一程序可以用于合法或恶意目的。但如果这会使传统的军备控制条约无法产生效果,那么仍有可能对某些类型的民用目标(而不是武器)设限,并就限制冲突的粗略规则进行谈判。
无论如何,网络空间的战略稳定性将难以维持。由于这方面的技术创新要比核领域更快,因此网络战争的特点,就是各方对自身遭到突袭的恐慌都将不断加剧。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好的归因取证可能会增强惩罚的作用;通过加密或机器学习进行更好的防御,可能会增加预防和拒绝的作用。此外,随着各个国家和组织逐渐了解网络攻击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各方在互联网上的复杂联系,对自身经济利益的日益重要性,对网络战效用的成本效益计算可能会发生变化。
然而,在这一点上,网络领域的威慑、冲突管理和事态降级的关键在于认识到,我们所有人都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并扩大敌对各方的沟通进程。
作者是哈佛大学教授,即将出版新著《道德重要吗?从罗斯福到特朗普的总统和外交政策》(Do Morals Matter? Presidents and Foreign Policy from FDR to Tru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