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钝角网 2017-08-07 13:51:04
作者:周志兴
“周说”按:由美中新视角基金会、钝角网、普世研究所和美国全球接触共同组织的中美反恐国际研讨会今年在北京杉园举办第四届,我把这几天在微信微博上发表零碎文字组装在一起,算是集锦吧!
1
2017年8月3日,从2014年开始的中美反恐对话今年是第四届了。参加对话的美方代表下午到北京,没有倒时差就参加欢迎晚宴,明天是一整天的会议。美方代表主要是前将军、前议员和反恐专家。这种一轨半的会议是官方正式会议的重要补充,从前几次的会议看,很有成效。
反恐是中美双方分歧较少,共识最多的一个领域,而目前恐怖主义未能得到有效遏制,需要中美这两个大国尽可能的同心协力。在中美关系并不乐观的目前,这也是消弭分歧的重要一环。
2
2017年8月4日。2017中美国际反恐学术研讨会正在进行。这是我们第四次举办这样的反恐论坛。“民间性”、“一轨半”一直是我们的特点。不同于官方的论坛,我们的论坛不拘于外交礼节,可以让与会人员能够放开讲、深入讲。这次论坛以美方介绍反恐经验为主,期待中美双方在稍后的交流环节中能碰撞出更多火花。
3
华盛顿全球接触研究所荣誉所长克里斯·塞波的交流题目是《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很中国化的题目。塞波认为,像美国、中国这样的大国,在处理国际事物中有一种倾向,希望大家都跟他们唱同一样的歌。但是,如果真要想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必须要关注当地人在想什么、讲什么。
塞波继续讲到,如图所示,越绿的地方代表宗教得渗透性越强,也是冲突最多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宗教就如空气一样,渗入当地人生活和思想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不考虑当地的宗教环境,就如同不考虑天气一样。
我们美方的经验就是,在对当地进行军事战争战略的时候,不能忽视当地的环境、当地人的想法、当地的歌。我们美方的另一个经验是,信仰是看到当地环境的窗口,甚至可以说,信仰是看到一切的窗口。
4
问答环节。第一个问题,美国政府是如何推进宗教方面的对话。塞波回答:其实美国政府恰恰不擅长做这样的事。而NGO反而有这种优势,我想这正是一轨半的魅力。不同于政府,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们,超越彼此的不同。
第二个问题,如何面对那些宣称“不能同化就清除”的宗教极端分子?塞波回答:宗教极端主义在任何一种宗教中都存在,极端主义者通过控制宗教来杀戮异教徒,这并不少见。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忽略对话的意义,应该在他们形成“杀掉别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信仰”这样的想法之前,就强调对话。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是,政府不能去教宗教怎么做,而应该用对话代替政府去沟通。
第三个问题,外界如何进入宗教氛围浓厚的地区?塞波答:911以后的14年间,美国人和穆斯林仍然无法彼此互信。这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我想可以在首都之外的地方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对话,比如文化交流,我想很多年后可能会形成一种互信,才有机会。
5
迈克尔·密斯是美军前陆军准将,毕业于西点军校,有30多年服役历史,目前在西点军校教授反恐课程。
他讲到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37年前,我进入西点军校学习,是里根总统给我颁发的毕业证书。我毕业期间正处于冷战期间,所关心得就是如何和苏联人打仗,不用去关心政治啊,经济啊,社会团体这些因素。我的儿子也毕业于西点军校,而今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毕业之前,在暑假期间,在坦桑尼亚非政府组织里呆了一个月,了解学习如何和当地人打交道。如今西点的军事训练内容扩展了许多,许多军校学生会深入阿富汗,伊朗等地,去了解当地人当地情况。我处在的年代,面对的是冷冰冰的兵器,也就是传统的硬实力时代,我们只关心军事上的胜利,如果恐怖主义能够仅仅依靠军事力量就能消灭,那真是太省事了,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我们更应该关心战争以外的活动。我们花了一些时间才学到,我们以前在学校学到的“消灭一切敌人”并不是正确的,虽然我们军事力量很强,但军事力量并不是万能的,恐怖主义、叛乱者随时可以卷土重来。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像当地人那样思考,了解当地人的需求。像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地方,稳定是很重要的事情。从前我们的军事训练仅仅教授“防御进攻”,这是不完整的,现在加入了“稳定”,稳定的确是很重要的因素,它让我们加强与当地的合作,了解当地人所想。
6
提问环节。第一个问题,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稳定行动期间,是如何利用民间军事公司(Pmc)的?密斯回答:在阿富汗我们强调的是政府、私营部门、承包方的相互合作。pmc一般都是退役军人,在战场上,我们不会使用他们。但是战争,通常会有很多合作,比如在阿富汗,我们有很多北约的盟友、当地的军人朋友,pmc能够帮助我们培训当地的军人。在伊拉克,我们动员了30万社会组织力量,充分使用了大使馆,伊拉克大使馆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使馆。pmc在此期间,为我们提供了后勤支持,为这些社会力量提供了安全服务。
7
第二个问题,美国在这些地方如何与当地警察、监狱这些司法机构合作?密斯回答:监狱是我们控制反叛组织的重要机构。我们会通过监狱、拘留所了解这些反叛者,哪些是极端主义者,哪些不是。我们会培训监狱管理者,让他们在管理上做的更好,我们会教那些非极端分析一些谋生技能,能让他们出狱以后能够有工作能力,不会因为一天5美元就沦为塔利班分子。另外我们有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就是和当地社区合作,我们会联系比如阿富汗的部落领袖,区分出极端分子和非极端分子,并且让部落领袖作为这些非极端分子的担保人,恢复他们的名誉。在监狱里,我们会把这些人的生物辨识标志留下,因此,当他们从监狱出来的时候,已经由一个囚犯变成了一个可追踪的人。我们通过追踪了解他们出狱后所做的事。在特朗普当政以后,我们这部分工作更重要了。
8
前美国国会众议院议员杰夫·戴维斯正在发言中。他的题目是《从国会山的角度看反恐》。
他分享的经验是:人们看到的大部分是地方所关心的问题、地方的目标。而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信息接触,对真理、事实的接触越多,越能形成共识,建立互信。政府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有符合现实的期望。打击恐怖主义所面临的现状跟从前是完全不一样的,战争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小布什时代,总认为战争结束和平就会到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各种爆炸、混乱,期望值会打严重折扣。我们还应该倾听当地民众的想法,我在阿富汗的时候,就看到军队帮当地人捡垃圾,修下水道,深入到当地民众中。我们应该更注重软实力,比如水资源,医疗服务等等。
9
提问环节。问:美国如何使自己的意志和民众的声音平衡在一起?答:我经常听到一种说法,认为我们在阿富汗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是失败的。我也见过许多在战争中牺牲的军人家属,面对伤亡的时候,的确我们会受到很多质疑。但是我是这样想的,举个例子,像在一堆老鼠中区别出好老鼠和坏老鼠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只能在更大的背景下给大家做出解释,比如这样做会对美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要向群众说明这些事的必要性。
10
问:一些美国中级军官可能对伊斯兰教是比较仇恨的,他们认为让叙利亚等国家保持战争状态是必要的,并不想快速结束战争,这些地方像个吸铁磁把极端分子吸引过去,互相残杀,因此保持战争状态更好。是否存在这样的想法或者观点?
答:我曾在叙利亚做过顾问,我认为不存在故意延长战争这种说法。因为战争会产生二级效应三级效应,时间越长,负面影响越大。
来源:钝角网 2017-08-07 13:51:04
作者:周志兴
“周说”按:由美中新视角基金会、钝角网、普世研究所和美国全球接触共同组织的中美反恐国际研讨会今年在北京杉园举办第四届,我把这几天在微信微博上发表零碎文字组装在一起,算是集锦吧!
1
2017年8月3日,从2014年开始的中美反恐对话今年是第四届了。参加对话的美方代表下午到北京,没有倒时差就参加欢迎晚宴,明天是一整天的会议。美方代表主要是前将军、前议员和反恐专家。这种一轨半的会议是官方正式会议的重要补充,从前几次的会议看,很有成效。
反恐是中美双方分歧较少,共识最多的一个领域,而目前恐怖主义未能得到有效遏制,需要中美这两个大国尽可能的同心协力。在中美关系并不乐观的目前,这也是消弭分歧的重要一环。
2
2017年8月4日。2017中美国际反恐学术研讨会正在进行。这是我们第四次举办这样的反恐论坛。“民间性”、“一轨半”一直是我们的特点。不同于官方的论坛,我们的论坛不拘于外交礼节,可以让与会人员能够放开讲、深入讲。这次论坛以美方介绍反恐经验为主,期待中美双方在稍后的交流环节中能碰撞出更多火花。
3
华盛顿全球接触研究所荣誉所长克里斯·塞波的交流题目是《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很中国化的题目。塞波认为,像美国、中国这样的大国,在处理国际事物中有一种倾向,希望大家都跟他们唱同一样的歌。但是,如果真要想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必须要关注当地人在想什么、讲什么。
塞波继续讲到,如图所示,越绿的地方代表宗教得渗透性越强,也是冲突最多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宗教就如空气一样,渗入当地人生活和思想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不考虑当地的宗教环境,就如同不考虑天气一样。
我们美方的经验就是,在对当地进行军事战争战略的时候,不能忽视当地的环境、当地人的想法、当地的歌。我们美方的另一个经验是,信仰是看到当地环境的窗口,甚至可以说,信仰是看到一切的窗口。
4
问答环节。第一个问题,美国政府是如何推进宗教方面的对话。塞波回答:其实美国政府恰恰不擅长做这样的事。而NGO反而有这种优势,我想这正是一轨半的魅力。不同于政府,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们,超越彼此的不同。
第二个问题,如何面对那些宣称“不能同化就清除”的宗教极端分子?塞波回答:宗教极端主义在任何一种宗教中都存在,极端主义者通过控制宗教来杀戮异教徒,这并不少见。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忽略对话的意义,应该在他们形成“杀掉别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信仰”这样的想法之前,就强调对话。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是,政府不能去教宗教怎么做,而应该用对话代替政府去沟通。
第三个问题,外界如何进入宗教氛围浓厚的地区?塞波答:911以后的14年间,美国人和穆斯林仍然无法彼此互信。这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我想可以在首都之外的地方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对话,比如文化交流,我想很多年后可能会形成一种互信,才有机会。
5
迈克尔·密斯是美军前陆军准将,毕业于西点军校,有30多年服役历史,目前在西点军校教授反恐课程。
他讲到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37年前,我进入西点军校学习,是里根总统给我颁发的毕业证书。我毕业期间正处于冷战期间,所关心得就是如何和苏联人打仗,不用去关心政治啊,经济啊,社会团体这些因素。我的儿子也毕业于西点军校,而今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毕业之前,在暑假期间,在坦桑尼亚非政府组织里呆了一个月,了解学习如何和当地人打交道。如今西点的军事训练内容扩展了许多,许多军校学生会深入阿富汗,伊朗等地,去了解当地人当地情况。我处在的年代,面对的是冷冰冰的兵器,也就是传统的硬实力时代,我们只关心军事上的胜利,如果恐怖主义能够仅仅依靠军事力量就能消灭,那真是太省事了,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我们更应该关心战争以外的活动。我们花了一些时间才学到,我们以前在学校学到的“消灭一切敌人”并不是正确的,虽然我们军事力量很强,但军事力量并不是万能的,恐怖主义、叛乱者随时可以卷土重来。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像当地人那样思考,了解当地人的需求。像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地方,稳定是很重要的事情。从前我们的军事训练仅仅教授“防御进攻”,这是不完整的,现在加入了“稳定”,稳定的确是很重要的因素,它让我们加强与当地的合作,了解当地人所想。
6
提问环节。第一个问题,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稳定行动期间,是如何利用民间军事公司(Pmc)的?密斯回答:在阿富汗我们强调的是政府、私营部门、承包方的相互合作。pmc一般都是退役军人,在战场上,我们不会使用他们。但是战争,通常会有很多合作,比如在阿富汗,我们有很多北约的盟友、当地的军人朋友,pmc能够帮助我们培训当地的军人。在伊拉克,我们动员了30万社会组织力量,充分使用了大使馆,伊拉克大使馆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使馆。pmc在此期间,为我们提供了后勤支持,为这些社会力量提供了安全服务。
7
第二个问题,美国在这些地方如何与当地警察、监狱这些司法机构合作?密斯回答:监狱是我们控制反叛组织的重要机构。我们会通过监狱、拘留所了解这些反叛者,哪些是极端主义者,哪些不是。我们会培训监狱管理者,让他们在管理上做的更好,我们会教那些非极端分析一些谋生技能,能让他们出狱以后能够有工作能力,不会因为一天5美元就沦为塔利班分子。另外我们有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就是和当地社区合作,我们会联系比如阿富汗的部落领袖,区分出极端分子和非极端分子,并且让部落领袖作为这些非极端分子的担保人,恢复他们的名誉。在监狱里,我们会把这些人的生物辨识标志留下,因此,当他们从监狱出来的时候,已经由一个囚犯变成了一个可追踪的人。我们通过追踪了解他们出狱后所做的事。在特朗普当政以后,我们这部分工作更重要了。
8
前美国国会众议院议员杰夫·戴维斯正在发言中。他的题目是《从国会山的角度看反恐》。
他分享的经验是:人们看到的大部分是地方所关心的问题、地方的目标。而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信息接触,对真理、事实的接触越多,越能形成共识,建立互信。政府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有符合现实的期望。打击恐怖主义所面临的现状跟从前是完全不一样的,战争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小布什时代,总认为战争结束和平就会到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各种爆炸、混乱,期望值会打严重折扣。我们还应该倾听当地民众的想法,我在阿富汗的时候,就看到军队帮当地人捡垃圾,修下水道,深入到当地民众中。我们应该更注重软实力,比如水资源,医疗服务等等。
9
提问环节。问:美国如何使自己的意志和民众的声音平衡在一起?答:我经常听到一种说法,认为我们在阿富汗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是失败的。我也见过许多在战争中牺牲的军人家属,面对伤亡的时候,的确我们会受到很多质疑。但是我是这样想的,举个例子,像在一堆老鼠中区别出好老鼠和坏老鼠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只能在更大的背景下给大家做出解释,比如这样做会对美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要向群众说明这些事的必要性。
10
问:一些美国中级军官可能对伊斯兰教是比较仇恨的,他们认为让叙利亚等国家保持战争状态是必要的,并不想快速结束战争,这些地方像个吸铁磁把极端分子吸引过去,互相残杀,因此保持战争状态更好。是否存在这样的想法或者观点?
答:我曾在叙利亚做过顾问,我认为不存在故意延长战争这种说法。因为战争会产生二级效应三级效应,时间越长,负面影响越大。
11
杨百翰大学法学教授科尔·达勒姆先生正在发言。他讲:我是法律教授,研究人权以及宗教自由,我去过50多个国家,我觉得有必要反思一下我的经验。对于恐怖主义现状、因宗教发生的暴力行为,用武力去对抗,什么时候有用什么时候无用,我认为这是一个问题。
有的教徒认为宗教信仰比生命更重要,因此拿武力对付他们是几乎没用的,关键是找到能够理解的、值得信任并可对话的人,让他们明白,我们并不是来占领他们,而且来保护他们的,他们所看重的比生命还重要的宗教信仰是受法律所保护的,他们就会对我们产生好感,并慢慢融入我们。这在美国犹他有成功的实践。
12
提问环节。问:在这几次反恐会上,包括这次的论坛,美方嘉宾都谈到了“柔”的手段。美国有信教的传统,可能处理这些问题更有同理心。但中国似乎更倾向于用硬的手段。我的问题是,美国这些做法,柔的手段是否适用于中国?
答:是的,中国人中的信教比例在全世界都是比较低的。但是中国人多,即便是非常小的比例涉及的人也是比较多的。具体对于中国来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分析新疆的局势。很多人认为这是民族问题而非宗教问题。但是如果你把宗教作为一个因素,对于我们分析局势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宗教因素,对理解他们,舒缓他们的压力应该是有一定作用的,我经历过类似的问题。中国的问题比较复杂,美国的经验可能并不管用,但是我觉得人类是有一些基本本能的,尤其对信徒而言,他们是有宗教本能的,他们对宗教看的也许比生命还重,这意味着硬的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还得有别的措施以及手段。针对这样的状况,人性化的一些措施,或者说软实力是必须的。我们应理解他们,他们一辈子信仰这种宗教,宗教已经渗入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理解他们。
13
原中联部副部长于洪君先生的观点是:目前全球面临两大挑战,一个是东北亚的朝核问题,另一个便是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如一个毒瘤,危害全世界,尤其是911之后,全世界都意识到了恐怖主义的危害,不能对其等闲视之。
应该说,全世界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都是很大的,但是这些年来恐怖主义组织非但没有灭亡反而四处扩散,比如最近的欧洲。我个人认为,虽然全世界对打击恐怖主义都有共识,但分歧很大。比如,对恐怖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就分歧比较大。有的人认为这是某些国家搞霸权主义的结果,有的人认为是贫困造成的,早上我们的美国朋友还提出了因为伊斯兰国家搞威权主义,因此一些反对派只能采取恐怖主义的手段。因此对“恐怖主义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对此,中国有两个立场是肯定的,一个是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二是我们不能在反恐这个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在反恐这个问题上,联合国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区域组织合作的框架下进行反恐也是可以实践的。弄清楚恐怖分子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哪里,配合各个国家、联合国、区域组织等等的合力,国际反恐活动才能有效推进。
14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梅建明先生正在阐明自己的观点。
梅教授讲到:曾经有一次,他去巴基斯坦的朋友家,巴基斯坦的朋友想邀请一个塔利班人员来做客。他很不解,来了之后不会绑架他,带来危险吗?朋友解释到,不会,他们也是人。这个经历让他想起肯尼迪的话,肯尼迪曾说,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我们是一个群体,恐怖主义也是一个群体,虽然属于不同的群体,但都是“人”,我们以前把恐怖主义看做是怪物,这可能是不对的,他们只是采取了暴力手段的人。本质上,我们都是一样的人,都关心“我是谁”,“我们的生活目标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上午的讨论,大家都提到了宗教的重要性,我想我们跟他们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宗教控制了他们的思考,用宗教的话语解释他们的疑问。
15
中方代表,警官大学副教授唐超发言:根据GTD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周边是恐怖活动的重灾区,是高风险源,面临的恐怖环境严峻。从2008年开始,周边国家涉恐数量增多,目前仍是增长的趋势,尤其以巴基斯坦阿富汗涉恐最多。恐怖分子大多采取爆炸、武装袭击的方式。
周边国家涉恐大概经历了可控期、活跃期、平稳期、复杂期。2010年以后基本就进入了复杂期,在这个阶段,“小而平”的恐怖活动会非常多。反恐、防恐是一个全球化的课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建立联合评估、联合风险查控方式,对涉恐安全风险数据的整合、涉恐安全人员的培养,应该是通力合作的。另外,还应该建立共同的黑名单制度,对高风险涉恐人员,应该进行联合管控。还应该对周边涉恐进行安全检测。
16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客座研究员周安涛分享了关于Is的情况。
虽然最近段时间,都有传来Is组织被剿灭,首领被击毙的消息,但是is并不是真正的消失了。战争是不能消灭恐怖主义的,这在上午的会上,大家得到的一个共识,况且“知兵非好战”,战争是很残酷的事情。我们对Is的分流情况分析,is损失10万人左右,现在还有2-3万,这部分人通过各种途径分流出去,很可能在某个地区重新建国。根据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是is的重灾区,在阿富汗大概有10-12个村庄。我们不该忽视。
17
专题讨论环节,是本次论坛的一个特别之处。中美双方就能够实际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因为部分内容不宜公开,故略去。
会议进入尾声。在最后,中方人员提出了一个问题,也许是明年我们讨论的话题。这个话题就是如何促进“军民融合”、“政企合作”,在大数据上如何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分析,真正把“反恐”转变为“防恐”。
18
第四次中美反恐国际研讨会落幕。美中新视角基金会、钝角网和普世研究所和美国全球接触研究所连续四年在杉园召开中美反恐研讨,中美两国专家面对面讨论以至于争论,目的就是一个,遏制恐怖主义蔓延。
今天的会议,美方团长对我说,是最好的一次。我说,不是!他不解,我说,最好的是下一次!他提出,下一次去白沙瓦开!敢想啊!
19
【战友和父子】今天的反恐论坛,有一对战友。他们都是西点军校学员,同在1976年入学,迈克尔.密斯是优秀学员,毕业时是里根总统为他颁发的毕业证书,毕业后他一直在军队服务,做过驻阿富汗维和部队助理参谋长,现在是乔治城大学关于安全的教授。
杰夫.戴维斯毕业后担任过突袭直升机飞行指挥。后来成为国会议员,是众院共和党副党鞭,同时是国会军事委员会委员。杰夫.戴维斯这次带18岁的儿子来中国,是为了从年轻一代开始为中美关系更加密切而打下基础。
20
2017年8月5日,参加中美反恐论坛的美国专家在南京和以朱锋为首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的专家交流。双方学者都有很多共同关心的话题,只是时间太少。
我和朱锋身后的办公楼建于1922年,大概是南京大学最早的建筑之一了,还在使用中。
21
杰夫·戴维斯是前美国众议员,而且是众议院的共和党副党鞭,再之前是美军82师的突袭直升机的空中指挥,这次到南京,专门到南京紫峰大厦的星巴克买了一个杯子。问他为什么?他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他的妹妹2001年在南京收养了一个女孩,为了带好他的这个侄女,他妹妹学了中文,他自己的女儿也在学习中文,还学了中国乐器琵琶。他买这个杯子就是送给侄女的,让她记住她的根在南京。杰夫说,曾经,侄女有点恨父母抛弃了她,但是他们告诉她,你的父母是爱你的,不是抛弃你,而是为了让你过更好的生活。提起这个侄女,杰夫一脸柔情。
杰夫没有来过南京,这次到南京,很大程度是想看看侄女的家乡,所以,一下火车就要找有南京标志的地方照相。他说,美国有一个收养中国儿童家长自发组成的机构,他也是支持者之一。
22
参加中美反恐研讨的美国专家都是反恐领域的专业人士,今天到了南京抗日航空纪念馆,这里有当年的一段历史,以陈纳德将军为代表的美国军人和中国军人一起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今天,玻璃房子里面空调坏了,屋子里像蒸笼,美国专家大都六十开外,但是认真观看,不管汗流浃背。后来,又在烈日下登山去看美国空军的衣冠冢,向他们的先驱致敬。现在,无论是反恐还是解决朝核问题,仍然需要中美两国和两军的合作。
上面两张照片是美国三个军人和我这个中国军人合影,赛波曾经在五角大楼工作,他的办公室在911时被恐怖袭击的飞机撞上,不过那时候他已经离开了五角大楼专门从事反恐研究。迈克尔将军是三代毕业于西点军校,曾是美军驻阿富汗部队助理参谋长,参与策划了许多重大的军事行动。杰夫戴维斯和迈克尔是西点军校同期学员,曾是美军突击直升机的空中指挥。后来成为国会议员,并且是议会军事委员会成员。他们对抗战时中美合作的历史非常感兴趣,酷热对他们来说算不了什么。结果,他们的衣服都湿透了。